【在宅醫療】到家看病不是夢! 陳玲芳 |2018.09.29 語音朗讀 258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余尚儒期望透過在宅醫療,建立社區的醫療互助網絡,除了讓病人更自在的面對病痛,還可營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圖/都蘭診所提供 都蘭診所所長余尚儒在看診室內。圖/陳玲芳 醫師到府看診,讓民眾能在習慣的環境中就醫,不但能節省民眾往返、候診的時間與交通成本;對親屬與照護者來說,也多出許多喘息的空間。圖/都蘭診所提供 高齡化社會,三代不一定「同堂」,當兩個住在一起的老人,一個重病失能,另一個「照顧者」生病時,他該如何就醫?還有許多住在偏鄉山區的慢性病人,醫生建議每三個月回醫院做一次抽血檢查,他也只能拜託家人提前請假、載他去看診。「看病,真的一定得出門嗎?」台東都蘭診所所長余尚儒,身體力行「在宅醫療」,讓家庭醫師真正「到家」幫你看病! 去年十二月,全國首間號稱「在宅醫療」的「都蘭診所」,在台東縣東河鄉都蘭部落正式開幕。其「在宅醫療」理念,深受當地民眾支持。診所看診模式,與一般診所不同之處,在於醫師每天上午八點半開門,只看診三小時半就結束,下午即帶著居家醫療的護理師、社工師,一起前進社區、部落,親自替居住偏遠或行動不便的病人看診。 「每個村莊、社區就是病房,我們要讓『家庭』醫師能真正『到家』幫你看病!」出身家醫科專攻安寧療護的醫師、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說,所謂「在宅醫療」,簡而言之,即是有別於門診、住院醫療,請醫師「往診」,到病人家裡看病;從而達到「在地終活」目標,也就是讓每個人都能在自己最熟悉的家中,生活到最後一刻。 居家醫療計畫 成效有限 余尚儒表示,台灣即將於二○二六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國內醫療及照護體系,也將面臨重大衝擊與考驗。國內全民健保,早在一九九五年至二○一五年,就有給付居家相關醫療,包括一般居家護理及安寧居家療護,「可惜彼此之間,缺乏整合聯繫」。 二○一五年起,衛福部中央健保署仿效日本推出「居家醫療整合照護試辦計畫」,但只准基層診所申請,且只限中低收入戶;由於成效不佳,二○一六年二月起,再度擴大納入醫院也可參與,更名「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但須由醫院、診所、居護所組成團隊,才可申請。 根據健保署資料,全國目前約一千四百家醫療機構「登記」參與居家醫療計畫,但實際在做的僅三分之一,可見參與的醫療院所相當有限。 他指出,癥結在於一般開業診所醫師,每天已有固定看門診時間,多半沒時間,或是必須利用自己休息時間,才能到府看診。但醫院的醫師上下班制度,沒有太多主動權,加上每次去的醫師未必是同一人,根本無法落實有居家主治醫師的「在宅醫療」精神。儘管如此,居家醫療推動至今,發展出多元的模式,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在宅醫療學會合作,仍在進行研究。 在宅醫療實驗 基地成立 余尚儒說,截至去年八月,全國申請居家醫療計畫約有兩萬多人,但其中一半卻都集中在大台北地區,顯見偏鄉醫療資源仍不足。這令他起心動念,想在台東成立一間以「在宅醫療」為主的診所,並將這裡當做實驗基地,推廣相關理念。 截至目前,余尚儒在國內從事、推動在宅醫療已逾八年。前年九月,他舉家遷移台東,一開始在任職的台東聖母醫院,專做在宅醫療。常有人好奇問他:「真的有那麼多病人習慣在自己家中看診嗎?」事實上,他在台東聖母醫院短短四個月內,就有超過一百位需要他固定到府看診的病人,「範圍更從知本跨到長濱,距離長達九十公里。」 余尚儒表示,推廣在宅醫療,目標就是要改變「就醫流程」。醫師到府看診,讓民眾能在習慣的環境中就醫,不但能節省民眾往返、候診的時間與交通成本;對親屬與照護者來說,也多出許多喘息的空間。尤其,病人不必動不動就往大醫院跑,更可節省國內健保的醫療預算支出。 醫病互助互信 設都蘭塾 「由於偏鄉的專業人力,永遠都不夠,所以我們要用社區營造方式,來建立在宅醫療服務。」長期從事在宅醫療的經驗,讓余尚儒發現,醫師的最佳助手,其實就隱身在每個社區。就像「守望相助巡守隊」,自然熟悉社區裡的一草一木,「當社區居民身體有病痛,可能鄰居、里長,甚至隔壁理髮店的阿姨,都比醫師更容易察覺。」 儘管都蘭診所包括醫師在內,只有三名正職人員,但余尚儒對未來相當樂觀,因為只要結合在地的村里辦公室、教會,就能建立「保健員」網絡,成為醫師的小幫手。余尚儒說,保健員不做任何醫療處置,但可幫忙蒐集訊息,作為病患與診所溝通的橋梁,讓醫師掌握到府看診的效率。村長、里長或牧師、神父,以及部落裡的青年,都可以是「居家醫療巡守隊」的一員。 余尚儒期許,都蘭診所日後也能成為外地醫師的「度假診所」,因為都蘭擁有自然美景,樓上還有住宿空間,這將是吸引其他專業科別醫師,前來駐點看診的極佳誘因。他舉例,當遇到有吞嚥困難的病人,他便想邀請語言治療師,利用周末前來都蘭駐點看診,由診所提供免費住宿。 余尚儒的下一步,是在診所成立「都蘭塾」,定期舉辦社區衛生教育及醫療保健座談。他期望透過在宅醫療,建立社區的醫療互助網絡,除了讓病人更自在的面對病痛,還可營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除了醫護之間的信任,與國家對醫療人員的信任;最重要的是,醫病之間的互助互信!」余尚儒如是說。 前一篇文章 【中醫專欄】中醫如何看自律神經失調? 下一篇文章 【居家安寧】為偏鄉阿公阿嬤圓夢 熱門新聞 01佛教團體互信合作 跨宗派供僧 洛杉磯佛光人供養正信僧寶2025.07.3102【白色墨水】輝之印象 畫布上的永恆記憶2025.08.0303西澳中華學校 議員參訪肯定辦學2025.08.0104菲律賓慈恩寺 祈觀音護佑佛光寶寶2025.07.3105味覺圖有謬誤2025.07.3106【心靈修行】清靜心的日常修煉2025.08.0307里約佛光人親子慢跑 共享美好時光2025.07.3108 謝弘志 樂在以畫筆擁抱生命2025.08.0209泡水光電板會破壞生態嗎? 2025.08.0210俄 8.8 強震 海嘯淹沒小鎮2025.07.3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營養專欄】 颱風天別只顧搶泡麵!立秋之味: 在涼意初至處 共享豐收饗宴【中醫專欄】敬請把握一生一次的機會男孩個性衝動 與睪固酮有關【養眼專欄】談青光眼的治療左腦爸爸VS.右腦女兒 陳建仁與陳怡如的生命交響曲 作者其他文章微塑膠粒傷心腎功能 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水上活動提防感染 泳鏡取代隱形眼鏡奇美暖心角 醫療場域有藝術預防熱傷害 孩童多補水休息大暑養生健脾養胃 吃深綠色蔬菜退火左腦爸爸VS.右腦女兒 陳建仁與陳怡如的生命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