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培書 用鏡頭 張顯銀髮、皺紋力量 郭士榛 |2018.09.08 語音朗讀 326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攝影藝術家鄭培書。圖/德廚集團提供 鄭培書的攝影作品充滿張力。圖/德廚集團提供 亞洲老人是鄭培書主要的拍照對象。圖/德廚集團提供 圖/德廚集團提供 圖/德廚集團提供 圖/德廚集團提供 圖/德廚集團提供 文/郭士榛 攝影藝術名家鄭培書,在世界各地舉辦攝影展,空間中往往只展出「銀髮與皺紋」的巨照,但展場中似乎營造出一種特殊的力量,吸引人佇足凝視,甚至驚訝、嘆息,引發觀者理性與情感,交織出無限張力。 鄭培書指出,他想聚焦於拍攝老人,目的並不是挑戰審美觀或純粹的紀錄,而是想和大眾溝通「老」與「歲月」對人們的影響。 提及鄭培書此人,國人或許不熟悉。但在新加坡,他是國寶級的攝影大師,在國際上也是知名攝影藝術家。他15歲開始學攝影,首度參加攝影比賽就得獎,迄今資歷57年。2018年,鄭培書曾受邀來台舉辦首次攝影展,以「不負銀色年華」為主題,呈現銀髮族的美麗與生命力。 鄭培書表示,他喜歡以亞洲的老人為拍攝對象,「近幾年,我常跑越南、中國、緬甸、馬來西亞、汶萊等國家,每次都以老人為主題,拍照時也不會對每一幅照片設定題目,目的是讓觀賞者的想像力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同時帶來更多的思索與美感激盪。」 互動中捕捉生命力量 在新加坡經常參與社區老人活動的鄭培書,平時也致力於慈善工作,因而開始關心老人問題,也將自己拍照主題設定在老人。「老人家的照片,既可以興發對人世滄桑的感慨,也可能激起對生命力量的感佩。」鄭培書說,他曾經拍下幾對老夫妻,畫面氛圍的美感,來自於兩位老人觸發了彼此的溫情與生命力,乍看平凡,靜下心細細品味卻非常動人。 鄭培書認為,一位攝影家除了有美感的敏銳度,也必是一個對生活懷抱熱忱的人,唯有如此,才能在歡笑悲哭的種種人生閱歷中,汲取生命的養分。 今年雖已72歲,但鄭培書以一貫明亮的雙眼、謙和的談吐、紳士的氣質,從容地談及他的攝影藝術。鄭培書表示,有一次,在老人安養院看見一位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老先生,他的情緒和肢體動作非常浮躁,但是他偶爾露出的笑容,卻深深打動了鄭培書。鄭培書試著和他聊天,拿食物給他,和他握手互動,過了快3個小時,老先生才慢慢地願意接近鏡頭,鄭培書也掌握了讓老先生開心而笑的情境與時機。 心機合一拍閃現瞬間 「美麗的照片或許很多,感動人的照片則得來不易。」鄭培書的作法,採心機合一,捕捉人物神韻的閃現瞬間,「我會先和想拍攝的老人家溝通,以我的經驗感覺,城市的老人家比較不容易建立信任感。」鄭培書曾經在拿起相機調整構圖的時候,被老太太誤會偷拍而遭到追趕,相對之下,鄉下老人家比較願意入鏡。 「我曾在越南以手勢詢問一位僅著背心的白鬚老者:是否願意接受拍攝?老先生馬上跑回屋內,鄭培書以為對方拒絕了,沒想到過了一會兒,老先生穿上一件外衣出來接受拍攝,原來老先生想要修飾自己再入鏡。儘管鄭培書最初想拍攝的是老先生本來自然、自在的模樣,但老先生看重這件事的心思,還是讓鄭培書很感動。 鄭培書較不喜歡拍擺姿作態的照片。他認為,拍老人的照片與習慣面對鏡頭的模特兒不同。「模特兒經過訓練,能恰當地控制表情肌肉,一般人則相反,既有可能害羞,往往也不知道自己哪一種神情最美,肢體表情變得僵硬不自然,所以一般人更加難拍。」鄭培書認為對攝影者而言,除了要花時間和拍攝對象熟悉,也必須能技巧純熟地操作攝影機。 感動自己才能感動人 鄭培書很喜歡武俠小說裡「心劍合一」的境界,對攝影者而言,相機就是那把劍,所以他說要「心機合一」既要掌握住拍攝對象的神韻變化,也要能隨心所欲地駕馭相機。因此他通常只使用自己的相機,而且在拍攝對象的神情變化前後,要不斷捕捉,「寧可錯拍,不能放過」,才能抓住最好的「閃現瞬間」。 「人物的韻味首重眼神,眼神能傳達靈魂的本質,一幅成功的作品,即是攝影者能讓觀者透過影中人的眼神看見內心。」鄭培書說,他近年來主要以紀錄時光在老年人身上留下的痕跡為主,每一張照片都代表一個故事,專屬於鏡頭下老人的故事。「我拍的照片要先能感動我,才能感動來看我照片的人。」 打掉重練 成功轉型數位化 「會拿起相機,其實是無心插柳的機緣。」鄭培書出生在一個相當富裕的家庭,在家又是么子,相當受父母疼愛,15歲中學畢業那年,他想買台摩托車,但父親反對,說:「騎車太危險了,車子和照相機價錢相當,我可以給你錢去買相機,參加攝影協會學攝影。」鄭培書覺得這也不錯,沒想到首次參加協會會員比賽就獲獎,因而掀起他拍照的興趣。 「當年500多塊坡幣相當於年輕人4、5個月的工資。」鄭培書在父親贊助下買下人生第一台120底片相機,在1960年加入了當時正在招募會員的新加坡攝影學會,爾後更長任學會會長達23年。 一直沒有大學文憑的鄭培書,工作後才進修拿到學位,並進入報業工作,長期在新加坡報業控股集團服務。30年前,新加坡報業開始遭受數位化的衝擊,鄭培書感受到轉型的迫切性,除了加強自我學習外,同時更換辦公室電腦為最新型電腦,加強生產力、節省時間,更增強工作效率。 鄭培書坦言,攝影過程能由軟片時代轉型為數位時代,前後曾歷經一年多的努力和「不恥下問」,終於成為能應用數位科技的「現代人」。歷經這樣的轉變,他深深感觸「活到老學到老,對生活很有幫助,人生要活在當下,才會有活力和精神過日子。」 鄭培書說:「位於管理階層的人,一定要先懂電腦專業術語,才會知道同仁們的工作內容,對電腦原本陌生的我,先找懂電腦的年輕人來耐心教我,最後不但可以操作電腦,也對各種數位攝影技巧應用自如。」一切歸零重新學習,對鄭培書而言,是一種實踐的過程。 堪稱亞洲攝影藝術奇葩 鄭培書在國際攝影界的藝術地位相當高。他曾獲得國際攝影藝術聯盟(FIAP)榮譽卓越榮銜和大師榮銜、英國皇家攝影學會(RPS)博學會士與芬頓獎章,為新加坡文化獎首位攝影家得主、亞洲史上首位FIAP董事會成員、史無前例連任新加坡攝影學會會長23年,為各國爭相邀請的活動貴賓、攝影比賽評審,足跡遍及全球。 長期在新加坡報業服務,也曾任雜誌出版社總裁的職務,開拓他對社會、人文有寬廣的視野,也有深層的思索與關懷,特別是多年來研究亞洲各國老齡化的問題與政策,讓他自許攝影作品既能有美感,也能帶來啟發。「我希望作品能感動人,也希望透過攝影作品,把感動透過作品分享出去,更能喚起大眾關心老人問題。」 已離開報館工作12年的鄭培書,目前除了受邀擔任報社顧問外,幾乎全心投入拍照工作,視為人生絕不會改變的興趣,鄭培書說:「因拍這些老人,常到偏遠地區和落後國家,當鏡頭對準了這些歷經人生風霜的老人肢體和滿臉皺紋刻痕時,會感覺自己很幸運,更體會人要感恩,珍惜自己的福報,千萬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鄭培書鼓勵初出茅廬的攝影師,透過參加攝影比賽換取肯定,但是2、3年後就要喊停,「一直比賽下去,只是在創造出別人喜歡的樣子。到了一個階段,該做的是檢視自己的作品,重新尋找個人的風格。」即使已是亞洲第一位國際攝影藝術聯盟(FIAP) 董事會成員,為國際攝影人所尊崇,鄭培書仍不忘在攝影的修業之路上,以「獨特的風格、獨家的題材」來推動自己不斷前進。 前一篇文章 【人間國寶】王清霜 一門三代漆藝名家 下一篇文章 曾麗真、鄭嘉音 從操偶到與偶相依存 熱門新聞 01【詩】夏身2025.08.1502佛光山佛館 台灣最強博物館2025.08.1303北區知賓培訓 以專業服務廣度有緣人2025.08.1404社論--許倬雲院士的悲願2025.08.1305挑戰你我認知 超級地球數量超預期2025.08.1706泰華寺致力譯經 促南北傳佛教融和2025.08.1407超新星爆炸 害地球物種大滅絕2025.08.1708IABS大會 佛光山AI佛典翻譯受矚2025.08.1509陳英俊 春風化雨途中法律助人2025.08.1610屏東講堂 佛光兒童發願奉行三好2025.08.1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林欣惠 用安定的心改掉積習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李秀慧 善因緣讓逆境變順境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梅秀蘭 加入最忙佛光會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陳鳳珠 服務增能有感悟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盧天祥、許伊琍 以花供養功德無量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鄭麗貞 作者其他文章楊景翔 考上大學終於翻轉命運王金櫻如今唱戲為藝術王心心再創南管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