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豐子愷
文/林少雯
仙家住處絕塵寰,也厭人間殺業添,自織藕絲衫子嫩,可憐辛苦赦春蠶。──玉鬘,虞愚書
「一方絲羅帕,千百春蠶命」,一方手巾,真的需要千百春蠶命嗎?或許不需要,但一件絲綢衣物、一床絲被,就絕對需要,甚至要上萬個蠶繭;千百,只是一個形容詞,意謂很多。
在護生畫集第一集中,有一篇〈蠶的刑具〉,題詞:「殘殺百千命,完成一襲衣,唯知求適體,豈毋傷仁慈。」這是弘一大師的詩,他還在詩旁題了一行小字寫道:「布葛可以代綺羅,冬畏寒者宜衣駝絨以代絲錦。」大師勸人勿著綺羅衣,因為殺生太多,於心何忍!要穿舒適柔軟又保暖的衣物,有很多其他材質可取代,為何一定要殺生?
大師之語,句句慈悲,發人深省。穿一件絲綢衣服,等於把千百條蠶的性命扛在肩上,能不沉重!饒了蠶的性命,可用棉、麻、羊毛、駝毛等來取代,不必殺生。
子愷先生在這篇護生畫裡選用王鬘的詩,也是字字慈悲。寫的是一位修練的高人隱士,簡直像神仙一樣,居住在人煙罕至,隔絕塵寰的深山裡;他不忍心世間人不斷因滿足口腹之欲,及為尋求身上的綾羅綢緞而增加殺業。這位修道人,除了不殺生,不吃眾生肉,他也不穿絲綢製的衣物,而是穿自己用藕絲製布裁衣,做出來的衣服。這樣的衣服穿在身上柔軟舒適,不比絲綢差,但是卻赦免了千萬條蠶的性命。
藕絲也能織成布嗎?能的。我們平時折斷蓮藕時,藕絲總是被拉得長長的不容易斷,「藕斷絲連」這個成語就是這麼來的。藕絲,是植物運輸養料的組織,這些組織是由許多空心的細管所組成,呈螺旋狀排列,被稱為「環狀管壁」。用顯微鏡去看藕絲的組織,會發現它的結構組成,形狀就像彈簧一樣,極有彈性。藕絲也是一樣,要拉斷這些絲,可不容易呢,所以用它來做衣服,應該很耐穿吧。
將藕絲織成布,裁成衣服,山上的修行人都做得到,應該不難,或許我們也可以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