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建築興起於一九九七年,最大的特色是從設計到施工全

透過數位科技的設計軟體,及營建工程的硬體來完成。
傳統手工繪圖到施工,受制於手工的操作有限,設計不能太過複雜,因此,建築物要講究垂直、水平。如今透過數位科技,突破空間概念、解放建築材料的限制,只要想像得到的,如像細胞分裂的房子,如DNA彎彎曲曲的路橋酘酘都可以蓋得起來,可以說是建築歷史的「大躍進」、「大解放」。
雖然數位建築的造價是一般建築的二到十倍,但是數位建築樹立「數位風格」,讓建築美學無限延伸,就像是完美的藝術品,變化多端、充滿無限想像。
日前揭曉的第七屆「遠東國際數位建築獎」,共有來自二十五個國家的九十五件作品參賽,首獎由美國建築師阿里‧羅因(Ali Rahim)和喜那‧賈邁爾(Hina Jamelle)獲得,四名佳作得主中、英國兩名、義大利和台灣各一人。
首獎作品上海新天地的Reebok旗艦店,是五件電腦設計圖中,唯一在現實世界中興建的作品。它保留二十世紀初的石庫門老式建築外觀,內部則將一、二、三樓全部打通,改造成充滿動感的二十一世紀建築線條,以電腦設計出呼應人體運動的動態曲線,再利用透明、光亮、彎曲的玻璃纖維為材質,全店呈現白色的奇幻氛圍,顧客在店內試鞋時,會從建築線條中感受「運動」的韻律感,相當前衛又具特色。
評審召集人、交大教授劉育東指出,七年前,遠東集團創辦了「遠東國際數位建築獎」,當時,建築界參與度偏低,原因在於數位建築太過新穎、前衛,未臻成熟,甚至有人認為「數位建築」並不是可以被興建完成的建築型態。當時全球只有五位建築師從事數位建築;如今全球有至少三十個新銳設計團隊,從事數位建築,歐洲、美國、台灣、日本及中國大陸等,有五十至一百棟興建中或已完工的數位建築。
台灣數位建築 成績優異
二○○一年,全台灣的第一座數位建築落成,位在台北縣的汐止公信電子接待大廳,是交通大學團隊的心血結晶;二○○五年,交大團隊又在中國大陸深圳,興建第二座數位建築││大連電子企業總部。可以說台灣在數位建築上,交出了相當漂亮的成績單。
劉育東指出,「遠東國際數位建築獎」舉辦七年以來,台灣入圍三次,全都獲選佳作,他們都是年輕學子,潛力無窮。今年,以「流動構築的數位實現」獲選為佳作的逢甲大學建築系畢業生陳子豪,不但是舉辦七屆以來,最年輕的一位得主,也是台灣唯一以大學生身分參賽獲獎者,十分難能可貴。
陳子豪的「流動構築的數位實現」,是以淡水紅樹林為基地,根據電腦對基地上空氣流動的分析,設計一座與風對應,有如人體內部器官的建築,所有內外部的孔洞、線條,都是根據風的能量而設計。
他的指導老師陳上元表示,該作品耗費一學期的時間製作完成,他先花了半年時間研究房子氣流,再以電腦計算出房子內部的空氣流動,達到「綠建築」的概念。他特別以琉璃工房作為研究主體,因為琉璃工房有很熱的鍋爐,如果能研究出如何將屋內的氣流快速散熱,就可以避免過度依賴冷氣,以建造出最具「綠建築」概念的民宅。
當然在研究設計期間也遇到瓶頸,最大困難點在如何呈現建築形體,但努力終究是有回報的,該作品也讓陳子豪順利考上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