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對紅色的喜好、崇尚,有其長遠的文化歷史淵源。據考古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就喜歡用紅色來染繪裝飾物。古代先民發現紅色的血液與生命息息相關,紅色的火焰和生活也密不可分,使人聯想起太陽、生命、火焰、熱情,後人形容好日子紅紅火火,也許與此有關。紅色成了人類信奉和崇拜的色彩。
紅色在中國被視為一種美滿喜慶的色彩,意味著莊嚴、富貴。遠在西元前十一世紀的周代,宮殿建築就普遍採用紅色,並流傳後代。
紅色是吉祥喜慶的象徵。捷報、好消息要用「紅紙」或「套紅」;開張奠基、竣工剪彩用「大紅綢緞」;奪冠登科要披「紅掛彩」;拜師結義要遞換「紅帖」;本命年避邪,民俗要扎「紅腰帶」;生孩子要送「紅喜蛋」;送賀禮、發壓歲錢要用「紅紙」包裹;盈餘分配叫「分紅」;年首或一項工作開始取得好成績叫「開門紅」。
中國婦女愛紅色,她們的盛裝被稱為「紅妝」,並借代美女。「紅顏」既形容婦女美容,也用來指稱美女。
紅色在中國人的愛情與婚姻中是一種不可缺少的色彩。相思有「紅豆」,拋向意中人的是「紅繡球」。舊時婚娶中的禮物要簪花掛紅,所以習稱彩禮為「花紅」。
紅還是尊貴的顏色,上自朝政下至鄉間,每逢節日、喜事慶典,都要用紅色來點綴環境、渲染氣氛。
在唐代就流行紅裙子,時稱「石榴裙」。現代紅肚兜、紅旗袍等紅色服裝,依舊獨領風騷。
在台灣、粵東、閩南一帶,尚紅民俗盛行不衰。逢年過節、不管城鎮還是鄉村,大街小巷都掛紅燈籠、貼紅聯、著紅衣、簪紅花,處處見紅。除夕夜廳堂桌上要擺一大缽白米飯,上插「紅春花」。迎新年,家家戶戶蒸年糕、蒸發果,有的在糕果上面蓋若干個「紅雙喜」,有的把方形竹筷頭劈為叉、蘸上紅色食用染料在上面印上小紅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