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

文/吳仕英 |2018.08.05
2177觀看次
字級
覺居法師 圖/人間社
吳鴻明居士 圖/人間社
陳慧芬居士 圖/人間社
陳俗均居士 圖/人間社

文/人間社記者吳仕英

佛光山福慧家園「人間佛教幸福百法」系列講座,七月二十九日在藏經樓法寶堂舉行,主題為「習慣」。由佛光山中區總住持覺居法師主持,邀請國際佛光會青年善財講師吳鴻明、人間佛教讀書會講師陳慧芬,及國際佛光會青年總團天馬幹部暨妙慧講師陳俗均共同與談。

覺居法師表示,「重複的舉止會變成習慣,定型的習慣會變成個性,個性的所向,就會決定我們的意念,意念的好壞,會決定我們的一生」。因此,經由習慣的改變,可以翻轉人生。因為人的一生,不過是無數次習慣的總和。

陳俗均說,「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要養成一種做好事的習慣」。分享自己養成讀書習慣,是利用零碎時間,同時不斷嘗試,找到最好的執行方式。因為從小好奇,凡事喜歡追根究柢,連看歷史古裝劇,都要去翻閱有關的歷史書籍,一探虛實。甚至從中看出背後所含藏的意義,做為借鏡,同時反思,自己要有同理心。又說,「時間給我們經驗,讀書給我們知識」,可以將學習來的知識,一點一滴的運用到生活中,而成就更好的自己。

陳俗均用遊戲帶動全場氣氛,讓大家發現經過不斷地練習,因為習慣了,就愈來愈順,體會到「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習慣是由一件簡單的事入手,慢慢養成。生活中有許多習慣,是由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而改掉習慣的最好方法就是建立一個新的習慣。最後分享星雲大師的話:「心若改變、則態度改變。態度改變、則習慣改變。習慣改變、則性格改變。性格改變、則人生改變。」

陳慧芬表示,「轉念是一個習慣,抱怨也是一個習慣。轉正念不抱怨,更是一個好習慣」。自小人生一路順遂,婚後先生也對自己疼愛有加。人生無常,三十一歲時先生車禍往生,讓他大受打擊,無法承受「愛別離」之痛。在一次參加梁皇寶懺時,好像看到觀世音菩薩示現,表示可以放下了。他深思一切都是緣起緣滅,「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於是由抱怨轉正念,也走出傷痛。

在小學任教帶班,陳慧芬期許自己是一位能將「行三好」帶入班級的老師。但接到的新班,卻有六大金剛來考驗。每遇到突發狀況,就採取「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的方式,讓事情圓滿;再用靜坐、念《心經》、閱讀人間福報等方法,藉由「微習慣」,讓孩子慢慢改變。陳慧芬認為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培養孩子一個好的習慣,印證了愛爾蘭作家王爾德說的「起先是我們造成習慣,後來是習慣造成了我們」。

吳鴻明表示,自己在佛光山學習到「接受」,也在活動中肯定自己。學習思考自己的習慣是否正確,認為外在的環境會影響一個人,選擇一個可以養成好習慣的環境非常重要。很幸運很小就在道場薰習,從法師身上學到很多,如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事情,把握時間看各類的書等,讓自己更陽光。

接到青年團團務長職務時,思考如何影響青年人生更光明。在跟青年接觸時,設法將代溝及觀念差異減到最低。年輕人有他們的語言方式及時代背景。雖然時代不同,想法會不同,吳鴻明先改變自己的習慣及概念,先放空,再接受,才能跟青年接觸。自己認真做足準備,給青年看,自然能被接受。體會到凡事不要習慣固定模式,不要太早下定論。即便是別人沒有看到,也要習慣將事情做好。期許「習慣」做一個三好四給的佛光人,而非只是「習慣」在道場做一個佛光人。

覺居法師最後以星雲大師的話總結:「在兒時,要重視禮貌的習慣,長大後才能受人喜愛;年輕時,要學會看書的習慣,年老時才能容易度日;中年時,要培養修行的習慣,生活中才能懂得去來;老年時,要懂得保健的習慣,晨昏裡才能照顧自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