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 文/吳仕英 |2018.08.05 語音朗讀 234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覺居法師 圖/人間社吳鴻明居士 圖/人間社陳慧芬居士 圖/人間社陳俗均居士 圖/人間社 文/人間社記者吳仕英 佛光山福慧家園「人間佛教幸福百法」系列講座,七月二十九日在藏經樓法寶堂舉行,主題為「習慣」。由佛光山中區總住持覺居法師主持,邀請國際佛光會青年善財講師吳鴻明、人間佛教讀書會講師陳慧芬,及國際佛光會青年總團天馬幹部暨妙慧講師陳俗均共同與談。 覺居法師表示,「重複的舉止會變成習慣,定型的習慣會變成個性,個性的所向,就會決定我們的意念,意念的好壞,會決定我們的一生」。因此,經由習慣的改變,可以翻轉人生。因為人的一生,不過是無數次習慣的總和。 陳俗均說,「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要養成一種做好事的習慣」。分享自己養成讀書習慣,是利用零碎時間,同時不斷嘗試,找到最好的執行方式。因為從小好奇,凡事喜歡追根究柢,連看歷史古裝劇,都要去翻閱有關的歷史書籍,一探虛實。甚至從中看出背後所含藏的意義,做為借鏡,同時反思,自己要有同理心。又說,「時間給我們經驗,讀書給我們知識」,可以將學習來的知識,一點一滴的運用到生活中,而成就更好的自己。 陳俗均用遊戲帶動全場氣氛,讓大家發現經過不斷地練習,因為習慣了,就愈來愈順,體會到「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習慣是由一件簡單的事入手,慢慢養成。生活中有許多習慣,是由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而改掉習慣的最好方法就是建立一個新的習慣。最後分享星雲大師的話:「心若改變、則態度改變。態度改變、則習慣改變。習慣改變、則性格改變。性格改變、則人生改變。」 陳慧芬表示,「轉念是一個習慣,抱怨也是一個習慣。轉正念不抱怨,更是一個好習慣」。自小人生一路順遂,婚後先生也對自己疼愛有加。人生無常,三十一歲時先生車禍往生,讓他大受打擊,無法承受「愛別離」之痛。在一次參加梁皇寶懺時,好像看到觀世音菩薩示現,表示可以放下了。他深思一切都是緣起緣滅,「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於是由抱怨轉正念,也走出傷痛。 在小學任教帶班,陳慧芬期許自己是一位能將「行三好」帶入班級的老師。但接到的新班,卻有六大金剛來考驗。每遇到突發狀況,就採取「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的方式,讓事情圓滿;再用靜坐、念《心經》、閱讀人間福報等方法,藉由「微習慣」,讓孩子慢慢改變。陳慧芬認為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培養孩子一個好的習慣,印證了愛爾蘭作家王爾德說的「起先是我們造成習慣,後來是習慣造成了我們」。 吳鴻明表示,自己在佛光山學習到「接受」,也在活動中肯定自己。學習思考自己的習慣是否正確,認為外在的環境會影響一個人,選擇一個可以養成好習慣的環境非常重要。很幸運很小就在道場薰習,從法師身上學到很多,如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事情,把握時間看各類的書等,讓自己更陽光。 接到青年團團務長職務時,思考如何影響青年人生更光明。在跟青年接觸時,設法將代溝及觀念差異減到最低。年輕人有他們的語言方式及時代背景。雖然時代不同,想法會不同,吳鴻明先改變自己的習慣及概念,先放空,再接受,才能跟青年接觸。自己認真做足準備,給青年看,自然能被接受。體會到凡事不要習慣固定模式,不要太早下定論。即便是別人沒有看到,也要習慣將事情做好。期許「習慣」做一個三好四給的佛光人,而非只是「習慣」在道場做一個佛光人。 覺居法師最後以星雲大師的話總結:「在兒時,要重視禮貌的習慣,長大後才能受人喜愛;年輕時,要學會看書的習慣,年老時才能容易度日;中年時,要培養修行的習慣,生活中才能懂得去來;老年時,要懂得保健的習慣,晨昏裡才能照顧自己。」 前一篇文章 共修看板 下一篇文章 【星雲法語】 四恩總報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10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紅塵禪煙】悟心見道【人間行者心】佛法的無菜單料理心保和尚講說法要 鼓勵直下承擔 發願成就【人間燈】生命的領悟 【人間佛教行者】許珍蓉 榮獲「2025年女性成就獎」【佛光山口述歷史系列】創新弘法 打開佛教界大門 作者其他文章【福慧故事】 揪團聽經聞法修 行佛法與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