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 行 文/吳仕英 |2018.09.30 語音朗讀 264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永富法師 圖/人間社覺毓法師 圖/人間社彭世偉居士 圖/人間社陳美珊居士 圖/人間社張慧雯居士 圖/人間社 文/人間社記者吳仕英 佛光山福慧家園「人間佛教幸福百法」系列講座,九月二十三日在藏經樓法寶堂舉行,主題為「修行」。由佛光山港澳總住持永富法師主持,邀請香港佛光道場監寺覺毓法師、博格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彭世偉、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採購主任陳美珊,及香港註冊中醫生張慧雯共同與談,分享在不同地區、不同環境、不同行業的生活經驗,闡述學佛修行的體證。 永富法師說,信仰要建立在對佛法的理解,透過理解才會深信。道理易懂,實踐困難。星雲大師提倡人間佛教,指出修行要在人間、在眾中;凡是佛說的、人要的、善美的、淨化的,都是修行。修行可分自修與共修,自修是自我潛藏,從縮小自己開始,來長養恭敬心,學習佛法;共修則是靠大眾的力量相互砥礪,在大眾中印證,團體的力量很大,才能福慧增上。法師勉眾,可依《華嚴經.淨行品》中一百四十一則偈頌作為日常生活的修行。 覺毓法師表示,修行不是「觀念」,是身心合一、內外一如,是用自己的生命點亮別人的生命,燈燈相傳。修行有實習、修養、實踐之意,是內心道德的養成,人格的昇華。星雲大師說,修行是「處眾時,要有敏銳的觸覺;勞動中,要有植福的觀念;布施時,要有無相的慧解;心靈內,要有道德的基礎。」「修行就是把人做好」,超越自己、健全自己,終於成為德行高尚之人。 覺毓法師又說,修行之人要能為眾生說因果、解困厄、共患難、同安樂。在生活中行三好,隨喜隨緣助人,與人為善。人生在世,必須有強盛的鬥志,勇於向自心的無明、懈怠、執著挑戰,提升心靈的境界,讓每天的生命都進步成長,才是人生的最高價值。 彭世偉提及星雲大師曾說,修行不一定要到深山,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才是真修行。修行從與親人相處開始,家有兩老,如有兩寶,對父母要多關心,多聆聽;常讚美、常鼓勵。關係愈是親近,愈是要尊重。 開車也可修六度萬行:開車等紅綠燈時,守規矩是「持戒」;禮讓行人平安過馬路是「布施」;不心浮氣躁亂按喇叭是「禪定」;有人超車、逼車,不動氣是「忍辱」;每天都持續實踐就是「精進」;以上都具足,才會有「般若智慧」。 彭世偉提到病痛也可修行,病痛來了,不要想:為什麼是我?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並以自身經驗提醒大家注意身體健康,有健康的色身才能修行。也表示自己經商,「商業修行」就是做到貨真價實、守信守法、誠實正直、求真求圓。 陳美珊說,未學佛前,以為修行是在「深山」獨自念經拜佛;接觸人間佛教後,才知道要在日常生活中修正自己的行為。佛光人很幸福,追隨星雲大師的腳步,可以去道場上佛學課程、聽經聞法、做義工,一點一滴檢視自己,將不好的習性慢慢修正。 陳美珊分享自己依循大師《人間萬事.新修行法》的教導,「每天想一個好人」,多看別人的長處。「每天說幾句好話」,多說讚美鼓勵的話,讓同事感到學佛的人很好相處,跟著來道場禮佛或參加佛學課程,甚至成為佛光人。「每天想幾件好事,讀幾頁好書,唱幾首人間音緣,念一篇祈願文」,給予身心滿滿的正能量,讓生命愈來愈光明。 張慧雯說,自己從小的願望是要做一個好人,學佛後才知道,做好人不是嘴上說說而已,是要在身口意上下功夫,同時以八正道來修行。不是念佛多少,禪坐多久,禮佛幾拜就叫修行;一天的時間有限,修行如果不融入生活當中,只在事相上修行,很難深入佛法的真義。 至於生活中如何安住,張慧雯認為,首先要知足常樂,常常檢視自己的內心,不受外在物質的影響。凡事恰到好處,拿捏好分寸,不被習氣牽著走。做事認真而當真,無論結果是什麼,都當做是人生很好的經驗及成長。當煩惱來時要轉念,並感謝每一個因緣,用光明面思考,懂得檢討自己,在生活中修行。 永富法師以「見人善行多讚美,見人困惑指迷津;聞人稱譽更奮勉,聞人謗語要警惕」總結,勉眾在佛道上精進用功。 前一篇文章 【紅塵禪煙】淨地 下一篇文章 共修看板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紅塵禪煙】悟心見道【人間行者心】佛法的無菜單料理心保和尚講說法要 鼓勵直下承擔 發願成就【人間燈】生命的領悟 【人間佛教行者】許珍蓉 榮獲「2025年女性成就獎」【佛光山口述歷史系列】創新弘法 打開佛教界大門 作者其他文章【福慧故事】 揪團聽經聞法習慣佛法與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