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培和尚法音宣流 《六祖壇經》的修行觀

文/林信伶 |2025.11.02
88觀看次
字級
圖/林詩庭
圖/林詩庭
圖/林詩庭

文/林信伶

佛光山普賢寺於十月二

十六日舉辦佛學講座,特別禮請佛光山退居和尚心培和尚主講「《六祖壇經》的修行觀」。

心培和尚從「佛法在世間」、「自性三學」與「如何坐禪」三個面向,深入闡釋《壇經》中的修行理念,引導信眾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修行,使佛法融入生活中的每一刻。信眾踴躍出席,恭聆法要,至心納受。

「《六祖壇經》啟示我們,人人都擁有清淨本心,它揭示了生命的真實本性。」心培和尚述及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也把佛陀的原始佛教透過人間性,以人為本,定義人間佛教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把它融匯在《壇經》裡。並強調一個人修行、悟道、成佛,都不能離開世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法偈道出修行修心方向,眾生皆有佛性,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坐禪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坐禪能顯發真如自性。

《壇經》的修行觀念,乃隨緣不變的無住修行、心無憎愛的無念修行、僧信平等的無相修行。〈無相頌〉以偈頌的形式闡述無相、無念、無住的觀念,是修行者深入體悟心性的指南。

《六祖壇經》的修行觀是惠能大師開示在家眾如何於日常生活中修行之法。心培和尚以〈無相頌〉:「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勗勉大眾,體悟眾生與佛皆平等,世間萬法本是空性。

修行者應懷感恩心,孝順父母,懂得謙讓,尊重長幼,並能虛心接受他人勸導。當自己有過失時,應以開放之心聽取鼓勵與指正,方能不斷進步。心中菩提與智慧,唯有從自性中尋找;明心見性,終究要靠自己實踐。

〈無相頌〉啟示眾人,只要依此修行,不執著於外在的形相與得失,回歸自性清淨,便不必遠求他方淨土。因為當心淨時,處處皆淨;修行若能隨遇而安,當下的世界即是淨土。

心培和尚以豐富的弘法經驗,善用音樂融入說法,於講座中引吭高歌〈無相頌〉,聲音悠揚動人,現場氣氛溫馨而活潑。藉由旋律傳達法義,使聽眾在悅耳梵音中體會佛法真諦,感受法音流轉,法喜充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