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物遇浩劫 數位保存挽狂瀾

編譯/潘楠慕 |2018.08.05
964觀看次
字級
巴格達大學圖書館工作人員小心翼翼進行數位化作業。圖/美聯社
伊拉克有許多珍貴文物遭戰火波及,仍待修復。圖/美聯社

伊斯蘭國(IS)在中東的兇殘暴行不僅造成多人受傷,也使珍貴的文物遭到毀壞。為了保存這些千年文物,伊拉克的學者和圖書館人員打造數位圖書館,電子化收藏珍貴典籍。

在巴格達大學圖書館(Baghdad National Library)帶領攝影團隊的伊斯梅爾(Mazin Ibrahim Ismail)表示,電子化保存文史資料,目的是要保護這些古蹟不被摧毀。

巴格達大學圖書館在一九二○年建立,但在二○○三遭人縱火,損失四分之一書籍以及近六成館藏,包括鄂圖曼時期的古籍紀錄。後來還因水管破裂,導致高達四十萬頁的文獻和四千本罕見書籍泡水,包括珍貴的希伯來語文獻。

伊斯蘭國入侵,再度成為文物浩劫。IS禁止崇拜偶像,也導致許多古蹟遭到破壞或被盜賣,例如已有兩千年歷史的石獅像。

為了保存這些無價的資產,各界正加緊努力,以免珍貴文物因時間或外力而消逝。伊拉克首都區的學者進行大規模的電子化收藏工作,把寶貴的史料修復、保存,並透過數位化技術,永久保存人類發展的歷史。

參與巴格達大學圖書館復原文物作業的庫黛爾(Fatma Khudair)說:「有時候,我們可以運用復原技術救回那些書,但其他人的破壞行為卻難以挽回。」

巴格達圖書館與文獻代理主任賈邁爾(Jamal Abdel-Majeed Abdulkareem)則說:「伊斯蘭國激進分子只接受自己觀點的歷史,因而肆意破壞文物。我們會盡力修復保存這些史料及文物,讓伊拉克人民仍有機會接觸到自己的歷史,並以多元豐富的歷史背景為榮。」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