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詮釋觀點不同 藝術畫作無辜遭殃

編譯/潘楠慕 |2018.08.05
980觀看次
字級
《伊凡雷帝殺子》遭破壞,畫廊人員討論如何修復。 圖/美聯社

收藏在莫斯科特列特亞科夫畫廊(Tretyakov Gallery)的名畫《伊凡雷帝殺子》(Ivan the Terrible Killing His Son) ,今年五月竟遭醉漢毀損,引發外界關注討論,包括美術館和藝術作品的維安,以及心理層面的爭議。

這幅畫作是俄國現實主義畫家列賓(Ilya Repin)一八八五年的作品,但遭嫌犯帕德波林(Igor Podporin)以金屬圓柱攻擊,造成帆布上的油彩出現三個缺口。

這幅畫作並非第一次受到攻擊,一九一三年時,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民眾持刀割裂畫作。當時列賓仍在世,也加入了修復畫作的行列,經過十二年才修復。

畫廊策展人哥羅德科娃(Tatyana Gorodkova)表示,這是一場悲劇,反映了蔓延在這個社會的暴力。未來,畫廊將加強維安,甚至會聘請心理學家,過濾可能帶來潛在危險的參觀民眾。

然而,這起事件引發更深層的探討,是野心家及其信徒改寫歷史的意圖。警方指出,帕德波林供稱,犯案動機是「不滿畫作錯誤詮釋歷史」,無法認同畫作的主題。因為伊凡雷帝根本沒有殺子,跟史實不符。

《伊凡雷帝殺子》描繪了飽受爭議的十六世紀俄國沙皇伊凡(又稱恐怖伊凡)殺子後,將孩子抱在懷裡的樣子。

伊凡雷帝在一五四七至一五八四年間統治全俄,是俄羅斯第一個沙皇,但其殘暴也惡名昭彰。不過,伊凡雷帝集權、侵略外邦的作法,深受俄國民族主義者推崇,後來的史達林便企圖為伊凡雷帝「平反」。

在有心人士的主導下,一些質疑歷史的聲音開始浮現,甚至認為伊凡是偉大睿智的統治者 ,而非後人汙衊詆毀的暴君。一些歷史學家也主張,伊凡雷帝的兒子死於疾病而非父親之手。

俄羅斯文化部指出,法院應重判損毀畫作的嫌犯,遏止這種風氣蔓延。哥羅德科娃則語重心長地表示,這次事件反映出俄國人愈來愈「無法分別歷史事實和藝術畫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