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下旬「新竹三百博覽會」熱鬧登場,有吸引親子同樂的積木造鎮區,有吃喝玩樂免費進場的小確幸;還有總統、行政院長、民進黨台中市以北包括雙北基隆在內的市長參選人、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台北市長柯文哲等都現身捧場,擴大了展會能見度。新竹市政府宣布,總入場人次逾二十五萬,盛況有感。
由於展會的選舉造勢味過濃,已宣布要選市長的新竹市議會議長謝文進,聯合多名議員開記者會,質疑九天展期燒七千一百一十九萬元,四塊廣告板預算四百萬元,還有不少項目決標金額竟與招標底價一模一樣,是什麼公司能這麼神準下標?這樣燒錢,對得起被砍退休俸的軍公教嗎?他將邀請市民共組鑑價公司,大家一起來鑑定這些年政府埋單的公共設施,值得所燒的錢嗎?
撇開選舉過招的觀點看類似「新竹三百」這類選前活動,反映了兩項朝野應思考的問題。
一、為政該追求長效,還是只求一次性煙火的吸睛?「新竹三百」融入鄉土教育想法,藉會展內容,追溯三百年前先民從大陸移墾修水圳灌田,發展農業;到民國年代,興辦貨運、玻璃、燈串等傳產,再至晚近三十年,竹科園區創造了領先全球的半導體公司。這種回顧城市發展與前瞻內容,已具城市博物館雛形。如果主政者能抗拒一時燈光秀所堆砌的選舉「飾」政誘惑,從長效出發,捨棄一次性布展,統籌資源,用實物還原各世代領政者與民眾的努力成果,假以時日,必成竹市代表作。
一次性布展用過即棄,本就不環保。又無引領創新、媒合產業的積極性;連可稱許的教育宣導效果,也流於鏡花水月,船過無痕。主辦方邀請本黨之參選人亮相,把博覽會當成選舉的「飾」政舞台,更墊高其他多數參選人無法公平競爭的門檻,徒增不平之氣。今年四、五月間在桃園的農業博覽會,也有類似負評,政府投入八億五千萬元,除踏青觀展、休閒益智樂趣外,對隨後連續出現的本土農產過剩,價跌傷農等現實,幾無裨益,何怪選舉飾政之譏呢。
二、換人主政也要尊重公共政策的連續性。「新竹三百」選在世博天燈館布展,這是前任市長許明財從上海世博引介回台的場館建設;之前委外經營,走親子同樂風,館內外有書市、百貨店、海盜船、旋轉木馬、樂高餐廳等設備,因損益不如預期,在後任者手中閉館。但參觀過「新竹三百」的網紅,比較前後世博館,認為現在的館展有點空虛,往昔模式更能給親子飽足感。
這種評價反映政壇常見的劣習,即前任建設,後任逆轉,又未必轉得高明。如台中市長換人後,停駛已試營運的快捷巴士(BRT),棄置嶄新場站設備、兩節式車廂;而所改回的公車系統仍會塞車打結。又如民進黨完全執政後,寧用舊核電廠,也要廢棄新核四廠,置先前龐大投資於不顧,並留下供電失調、空汙加劇等敗象。
雖然實踐結果證明,為選舉而政治是民主共業;但主政掌權者也必須認知公共事務需經年累月連續性推動,由前後世代許多人努力方克有成。現代選民看得懂過度包裝、只炒短線、用過即棄的選舉飾政;納稅人對以粗糙手法切斷前人政策,重複投資浪費公帑等行為已非常棄嫌。寄語投入今年民選公職的賢達們,少一點選舉「飾」政,多一些永續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