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窄人稠的台灣,資源有限,傳統「線性經濟」已走到盡頭,講求從源頭開始設計思考,以零廢棄為目標的「循環經濟」為擋不住的潮流。
台北市日前率先提出「循環城市」推動計畫,訂定二○二二年發展藍圖,成為全台第一個邁向循環經濟的城市。在什麼都缺的現實下,循環經濟是城市、國家贏的策略,也是必須走的路。
傳統線性經濟是肆無忌憚地取用資源,把山挖空,把海裡的魚捕光,製造大量垃圾,汙染環境,破壞生態,到最後什麼都缺,缺水、缺電、缺土地、缺人才。
循環經濟的時代來了,一切都自源頭開始設計,充分利用資源,最終達到零廢棄的目標。
歐盟在二○一五年底通過循環經濟方案,荷蘭為全球第一個把循環經濟列為發展目標的國家,預定二○五○年之前達到百分之百零廢棄。首都阿姆斯特丹提出循環經濟藍圖,首先,盤點資源,選出營建與食物兩大產業價值鏈,邀集所有利害關係人研商行動方案,共同推動循環經濟。倫敦、巴黎也相繼提出循環城市發展策略。
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出席「在二○一八邁向循環城市∞首都願景國際論壇」時指出,都市消耗全球七成的能源,也產生約七成的垃圾,台北市提出成為「宜居永續城市」的願景,要達到這項願景,循環經濟是必須走的路。
在朝野惡鬥、藍綠對峙的現實中,有誰想到留給下一代什麼樣的台灣?現在台北市想到了,就從循環城市做起。
台北市循環城市推動計畫白皮書共分八大類,包括水資源、再生能源、可食地景、資源回收、綠色運輸、永續居住、產業創新、公民藝術教育等,規畫十七大面向,三十五個執行措施,做為二○二二年的策略發展藍圖。副市長林欽榮表示,循環城市白皮書是一個起點,台灣許多企業早就落實循環經濟,這些企業的熱誠與創新是台灣前進的能量,循環經濟必須由下而上,落實在每個市民生活中。
由於房價居高不下,年輕人抱怨台北居大不易。柯文哲今年初赴歐洲考察之後,決定推動循環經濟,目前選定南港公宅用地導入循環經濟概念,從設計之初即考量未來五十、七十年後如何循環使用,避免製造大量廢棄物。
營建產業消耗大量資源,也產生大量廢棄物,是推動循環經濟的重點產業。台北市將循環經濟的概念推廣至其他公宅,循環建築從設計之初就考量將來如何再利用,所有建材必須編碼,設立建材銀行與建材履歷表,強調以租賃取代擁有,如此一來,政府採購與會計系統必須修改,金融服務也必須改變。在台北市的帶動下,預料將掀起全台的循環建築革命。
地球資源有限,從城市、國家發展的角度看,循環經濟是環境、社會、經濟發展多贏的策略。
政府把循環經濟列為五加二重點產業,必須先有具體路徑圖,適時修正不合時宜法規,建立新制度,否則只是口號。台北市政府率先提出循環城市推動計畫白皮書,中央政府也應加快腳步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