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笑
在教書生涯中,總期許自己能發揮最大的愛心,如同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般,拉拔每一個孩子。但這種崇高的理想,往往被各式各樣的班級事務、親師溝通、教育政策,逐漸消磨於無形。
近日,偶然讀到《45 天空下》這部連續劇的對白:「雖然我不能挽救每一個被沖上岸的海星,但只要我能讓一個海星回到海洋,我的存在就有意義。」霎時間,肺腑裡湧動著熱血,久久不能自已。
原本,自己總是花過多的時間,去教導每一位學生,一定要他們把某些知識學起來;到頭來,卻發現自己因時間不足而壓力過大,學生也因為吸收不來而壓力滿點,導致他們更不愛讀書。那句話讓我豁然開朗,只要能幫助一個孩子,就已是功德圓滿了,若心有餘力,再幫第二個、第三個孩子。
的確,朝陽無法照遍每一個角落,雨水無法澆灌每一片淨土。就像政府無法照顧到每一個弱勢者,但倘若有一位弱勢朋友,因為得到支援進而向上、向善,那就值得了;上帝因為無法照顧每一個孩子,所以創造了父親與母親的角色,只要他們能扮演好教養的責任,那就是天地的恩人了。
或許一個老師的力量有限,一個學生的進步,對整體的表現也未必有重大的影響。但是,每一個生命都有他存在的理由與機會,就像珊瑚無法照顧每一顆卵,所以會一次繁衍數億顆,以保全生命;樹的枝葉因無法全都吸收到陽光,所以必須競相爭取出頭的機會。
每個孩子都有天生的個體差異,所以老師也要因材施教,盡其所能之外,也要顧慮到學生的行為起因,予以指點與肯定。就像大家耳熟能詳的那句話:「做好事不能少我一個,做壞事不能多我一個。」
別小看「每一個」的個體力量,或許,他可以繼續創造「另一個」的成長,只要,我們能守護住「那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