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大藏經,猶若一座須彌山,高深莫測、浩瀚無邊。欲誦遍這部大經藏,非有志於佛法者,難登其頂;欲深入這部大經藏,非誓願奉行者,難窺其奧。圖/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提供
文/李蕭錕(書法家、畫家)
一部大藏經,猶若一座須彌山,高深莫測、浩瀚無邊。欲誦遍這部大經藏,非有志於佛法者,難登其頂;欲深入這部大經藏,非誓願奉行者,難窺其奧。
依空法師,以文字般若,宣說佛法旨要,以「一字」禪機,釋解梵經深諦。
少少文,涵蓋多多意;只一字,貫通一切法;不必讀遍經藏,亦能明其大意;無需全文唱誦,即能了其精華。
法師得自雲門「一字關」靈感,遷想妙得,取書名謂「一字禪」,欲從龐大經藏中,摘其珠璣,擇其法要,以一當千,以一蓋全,所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書中摘選四十八字,亦源自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弘願之數,且每字皆以法師胞兄張正林居士所作篆印為篇首,一字一印,一字一願,兄妹合作,圓成叢林一段佳話,何其殊勝,何其感人!
擇其數篇,看看師父如何言簡意賅,深入於經藏,淺出於「一字」:
●他說「聞」
「聽多了世間吵鬧的口水聲,有時不妨聽聽那言辯之外的無聲之聲。」
這段話,簡短如詩,流美如散文,沁人心脾,無比清涼。
●他說「忍」
「古來有多少聖賢,都是在難忍能忍的淬鍊中,圓滿他們的生命。」
一個「忍」字,圓滿了多少古聖先賢的生命,當然也可以圓滿吾等平凡眾生的生命,多麼慈悲淨簡而激勵人心的話語!
●他說「眼」
「肉眼失明固然遺憾,心眼盲目更是令人可悲!」
不是嗎?瞎子肉眼失明,固然遺憾,但凡夫用健康的肉眼,只看到事物的表象,遇到生死的障礙,不能以心眼透視並超越生死,與失明者何異?
●他說「拙」
「人生在世實不必太聰明,更不可逞聰明,要懂得藏拙,更要懂得養拙。」
聰明和藏拙,一般修行人都懂,但懂得養拙者幾稀?何其珍貴的智慧法語!
●他說「住」
「不住一物,才能住於一切物上。」
眾生的煩惱,都起於分別執著,要能無住,才能生心,才能「如日虛空住」,才能「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不帶走烏雲,白雲也一樣遣蕩盡淨……」。(依空法師語)
「不住一物,才能住於一物之上」,真是一派任運無礙、來去自如的雲水生涯,令人嚮往!
●他說「轉」
「世間榮辱,端靠一念之轉,能轉則海闊天空,不能轉則失足成恨。」
芸芸眾生,何處無有困境波折,但記「山不轉人轉,身轉念轉」,則何處不是淨土。
●他說「蓮」
「蓮花長在卑溼汙泥之中,象徵煩惱可以轉為清涼菩提,生死憂患為安樂解脫的逆增上緣。」
最後一句「逆增上緣」,以蓮花出汙泥不染,開示吾人愈是身處逆境,愈能激發向上之心,早悟生死解脫之道。妙諦妙喻!
深入淺出開智慧
唐代龐蘊居士詩云:
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一念清淨,則一切國土淨;一朵花中,見三千大千世界;一片葉裡,觀如來莊嚴法身。
一字如此纖小,卻涵蓋整個佛法;一字這般弱微,卻道盡經藏旨要。法師以一字譬喻芥子,以整個佛法作為須彌大山,演譯「芥子納須彌」大戲;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說須彌山之大,容入芥子,輕而易舉;說反觀芥子之小,也能納入須彌大山,此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大固然可以容小,小亦能納大,相融無礙。
法師一字之機,道出如來引領眾生,出離生死苦海解脫之門;一字之禪,說盡祖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無修無證之道。
《一字禪》一書,旁徵博引,涵蓋儒釋道三家思想精華,而收攝於佛法禪理,雖說是佛法禪理,法師卻能避開高深難解的經文義理,亦無隱晦冷僻的遣詞用字,作為一個出家四十年的僧侶,依空法師以了義的行者,將艱澀的佛理,化繁為簡,以文學的筆調,輕鬆的文字,細說他修行的感悟。
濃縮的四十八字,字字箴言,是貼近生活的行動方針,且淺顯易懂,讀來令人身心清朗,塵念俱消,不啻能直探佛法精義,更能啓智開慧,對於忙碌的現代人,在工作之餘,在行、住、坐、臥,生活之暇,倘能隨手翻閱法師之文字般若,四十八字禪法,猶若四十八盞生命心靈慧炬;四十八字心法,猶若四十八座苦海慈航明燈,能超越迷淪生死,能澈見本來面目,當自己生命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