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雲大師
尼連禪河與雪山
當參觀了菩提場的摩訶菩提協會以後,我們問印度比丘道:
「佛陀當初在雪山苦行六年,然後沐浴於尼連禪河中,受牧女供養,再至菩提樹下金剛座上而成道,請問尼連禪河和雪山在哪裡呢?」
這位印度比丘一聽就明白我們的意思,他一邊舉步欲行,一邊回答說:
「我知道,我帶你們去參觀。」
我們跟在他的身後,由菩提加耶大塔往前行,穿過一條小街,轉兩個彎,行約七、八分鐘,就到了尼連禪河。
尼連禪河,河水很少,假使改稱尼連禪沙也不為錯,只見一片漠漠河沙之間,有一條不寬的流水,不少的印度孩子在水中遊戲,對岸就是佛陀曾在那兒修習六年苦行的雪山。
當初佛陀在雪山以日食一麻一麥的苦行生活,經過悠悠六年的歲月,弄得身形枯槁,骨瘦似柴,他自覺用苦行折磨自己,不是尋求覺悟的正道,因此他毅然捨棄苦行,走到尼連禪河中洗去身上的垢穢。
這一條雖寬而不深的尼連禪河,佛陀沐浴後,涉水而過,因為體力不支而昏倒在河沙上,一位牧羊的女人以乳糜供養,佛陀才有力氣行走到約十分鐘距離的菩提樹下金剛座上,閉目沉思,終於在十二月八日夜睹明星而成正覺。
太虛大師詩中說:「尼連禪水渡深河,前正覺山入望賒。」這一史實,從菩提場的地理來看,一點不錯。因為尼連禪河對岸的山峰名叫雪山,因此在我國的佛教人士,大都認為雪山者一定終年積雪,所以才名叫雪山,可是在終日炎熱的印度,哪能會終年積雪呢?因此在我國的佛教人士又說:「所謂雪山,係指喜馬拉雅山而言。」如果一定要這麼說的話,則喜馬拉雅山係在西藏境內,西藏距菩提加耶千山萬水,何止數百千里?一個瘦弱無力的修道者,怎能走這麼遠的路呢?
所以我們可以確定的說,雪山,就是尼連禪河岸邊那不算太高的那座長長的小山;雪山(正覺山)、尼連禪河、金剛座,這三處是關聯在一起的。
我們在尼連禪河的岸邊眺望,印度比丘用手指著我們右邊2000公尺外一個村莊,告訴我們說那是舍利弗和目犍連兩位尊者的故鄉,可惜這已是黃昏的時候,我們只有向尊者的故居遙遙舉目敬禮後,到中華大覺寺晚食,再回招待所休息。
1963/7/14
靈山不知何處去?
按照今天的行程,是上午先參拜王舍城、靈鷲山,然後下午參拜那爛陀新舊兩所大學,當晚回到加耶乘夜車去波羅奈,於明天禮拜佛陀的鹿野苑初轉法輪處。
可是,整個上午,車子轉來轉去,把王舍城和靈鷲山不知轉到哪裡去了。
本來,從加耶到靈鷲山的路程是55英里,菩提場到加耶6英里,我們早晨六時就出發了,總共61英里的路程,小汽車頂多兩小時就可到達。哪知時已九點,靈鷲山還不知在哪裡呢?我們大家心裡一直在著急,大家都在問:「靈鷲山呢?靈鷲山呢?」
和我們同來的僑領譚銳燊先生,是華僑聯合會的副會長,他曾有過數次朝聖的經驗,他自充識途老馬,哪知靈鷲山在哪裡他也不知道。
我們大家一再問他,他只得用手朝窗外一指說:「剛才經過的好像是靈鷲山。」大家一聽,心裡更是著急,為什麼經過靈鷲山而不停呢?古人有說既入寶山空手而回,我們今天經過靈鷲山而不知靈鷲山何在,在車內當然怪不得別人,只有怨恨自己的福薄了。
葉幹中和譚銳燊兩位僑領,他們不知道靈鷲山聖地在佛教裡的地位,只看到我們急著要見的樣子,只得安慰我們說:「不要緊,我們下午還要回來的,歸途中一定要找到靈鷲山。」
大家聽了,雖然稍稍放下心,但印度地大人稀,有時車行數英里,都見不到一個行人,歸途中,萬一無人可問,又再把靈鷲山輕輕的滑過,那怎麼辦呢?
所以,當我們到達一座印度教廟時,首先就請問人靈鷲山在哪裡?當地的印度人用手往我們的來路指了一指,意思說你們剛才就是從靈鷲山來的。劉居士和朱居士都去買了靈鷲山的圖片,以免下午錯過靈鷲山而不知。
印度教廟中一遊
尋找靈山尋找不到,找來印度教的廟中來,既來之則遊之,我們就隨在當地導遊的身後,參觀印度教廟。
印度教,由婆羅門教蛻化而出,約在六、七百年前,和回教發生戰爭期間,佛教受回教的摧殘,而佛教的精華,為印度教吸收不少。
甘地曾說,佛教給予印度教新的生命,新的意義,新的解釋。到現在,印度人自稱他們是印度教徒,也是佛教徒。聖雄甘地,有時自稱是印度教徒,但有時也稱是佛教徒。現在印度人懂得佛教教理的人非常之少,他們把佛教只看做是印度教的一個支派。
所謂印度教,是包括婆羅門教、耆那教、佛教、錫克教等由印度人所創興的宗教,統稱之為印度教,因此,印度人就把佛教看做是印度教的一派了。他們把佛陀視為印度教之宇宙神第九次化身於人世的聖人,並且說,佛陀還要有第十次的化身,是可以統一未來各教的聖者。
印度教雖這麼說,但實際上佛教也好,耆那教也好,並不承認印度教之神,因為佛教和耆教都不承認有創造宇宙的主宰。佛教更進一步的講宇宙人生為因緣生效,推翻階級性,人與人之間一律平等,甚至人與眾生均殊無二致。
印度教徒的階級性,根深柢固,聖雄甘地當初在世時曾說過,印度教不能打破階級制度,雖然印度教為他傳統的信仰,他甚至連印度教都要公開批評的。
佛紀2500年時,印度教徒數十萬人,以安貝卡博士為首,集體皈依三寶,宣布脫離其他宗教。所以,不管印度教在印度勢力如何大,復興佛教的機運,在印度仍然是很多的。
我們現在參觀的這所印度教廟,是一個名勝區,男女老少遊客很多,廟中有溫泉,男女只圍著一塊布,混雜著沐浴。我們到達時,印度比丘首先脫去袈裟就坐在溫泉的水龍頭下沐浴了,幾位僑領建議我們在此沐浴,我們搖搖頭就轉身別處去參觀了。
大家無心的在印度廟中一走而過,其實並沒有什麼好看,我們見到的是幾尊石刻的神像,幾隻不怕人的猴子外,就是印度遊客在寺旁自己起火煮東西吃,大多數是煮地瓜充飢,可見他們在旅行中,生活仍很節儉。
我們從印度廟出來,為我們帶路的印度孩子,一人給他們幾個安那,參觀這一個印度小廟,其實不必帶路,印度的孩子以這種導遊為業,我們也為了廣結人緣,給他們歡喜。
這裡,有幾家小店,我們買了一些冷水吃後,就去參觀那爛陀大學。
(待續)
《海天遊踪》讀後回響
歡迎各界心得回響,字數300-500字,請寄22161新北市汐止區大同路1段369號2樓2B人間福報.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綜合版,或電子信箱master9@merit-times.com.tw
請附姓名、身分證字號、電話、聯絡地址、銀行或郵局帳號。本報對來稿有刪修權,文章一經採用,將同時刊登於《人間福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