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足球賽被譽為是地球上最重大的體育盛事,估計今年夏天,將會有超過三十億人的目光聚焦這次在俄羅斯所舉行的世足賽。台灣都參與了這場盛會,開幕賽當天就有二百五十五萬人次觀賞,創下台灣世足賽觀眾的最高紀錄。
世足賽有許多觀看的面向與角度,「逆轉勝」最讓人感到驚心動魄、也最激勵人心。
世界盃小組賽E組的第二輪比賽,在上半場落後塞爾維亞的瑞士隊,竟然在比賽即將結束前的第九十分鐘時,由中場沙基里臨門一腳踢進致勝球,讓瑞士最終以二比一逆轉勝。
觀眾注意到,沙基里進球後,雙手比出了深具象徵意義的「阿爾巴尼亞雙頭鷹」手勢,表達慶祝與喜悅之意。當天為瑞士隊踢進第一分、追平塞爾維亞的薩卡,與沙基里都是科索沃裔、阿爾巴尼亞族的瑞士人。這對協助瑞士晉級的得分雙星,在得分後都做出了相同的動作,因為他們當日比賽面對的正是昔日內戰的仇人│塞爾維亞人。
這帶有挑釁意味的手勢,引發了一些爭議,瑞士隊教練也提醒球員「體育歸體育」,不要涉及政治。不過全球化加上戰爭,包括難民在內的新移民,使得球員的國籍變得益為複雜,要如何妥善且適切的對待移民,正是各國新興的課題。
瑞士曾在一九七○至一九八○年間,大量從巴爾幹半島招募外勞,而後因九○年代蘇聯瓦解,巴爾幹半島又發生了南斯拉夫內戰並造成國家分裂,之後陷入長期的戰亂,許多來自巴爾幹半島的外勞無家可歸,因此瑞士政府就收容了大量巴爾幹難民,瑞士身為中立國,後續又大量收容了各國難民。
二戰時期,眾多德國猶太人來到瑞士避難,這些人則大多數是有專業知識的教授或商人;和許多富有國家一樣,瑞士的生育率一直不高,因此很早就開放移民,以致瑞士人大部分都是混血,其中又以義大利、德國、法國為主。這就是為什麼瑞士的官方語言包括了義大利語、德語和法語。
在多語且大部分人都是雙國籍、甚至三國籍的情況下,瑞士卻依然能夠維持井然有序的運作,國內不同族群間,沒有太多、太大的互相仇視或歧視的問題,族群也不曾卡住國家的發展。
台灣的生育率也很低且相較於附近國家富有,然而台灣不但沒有一部周延的移民法,且不可諱言的,台灣人對外來移民仍非常歧視。
其實瑞士移民中,除了少數的猶太移民是高收入、高知識分子外,大部分來到瑞士的移民也是相對弱勢,如葡萄牙人幾乎都是清潔工,科索沃人則踢球等,但瑞士人表現的態度是感謝多元民族在這塊土地上貢獻腦力或體力,讓瑞士社會得以有更好、更周全的發展。
台灣不但生育率低,高齡化的速度又快,人口結構問題很快就會反映在勞動力不足上;而缺乏勞動力,會進一步影響經濟發展,這是可以預期的結果。
如台灣想讓這個趨勢「逆轉勝」,要積極思考引進移民的可能性;而在此之前,我們至少要學習好好善待外勞、善待移居者,讓他們感受到台灣人很歡迎他們、很感謝他們;別再把他們當作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