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端午節,縱然大地熱浪蒸騰,但我內心總凝煉出一絲悲涼。
圖/曾巨宏
每年端午節,縱然大地熱浪蒸騰,但我內心總凝煉出一絲悲涼。
圖/曾巨宏
文/蔡招娣
示範料理/滕淑君
每年端午節,縱然大地熱浪蒸騰,但我內心總凝煉出一絲悲涼。
二○一一年元旦黃昏,母親知道我愛吃臍橙,打電話告訴我小舅家的已經收成,要我第二天回家拿,十五分鐘後手機再次響起,小妹在電話那頭急促的說:「媽媽跌倒撞到頭,妳趕快到署豐跟我會合。」聲音幾乎被懾人魂魄的救護車汽笛聲淹沒,那是第一次,我開車從台中到豐原,短短十五分鐘的路程卻像天涯那般遙遠。
經歷刻骨又漫長的夜晚,深夜回到家中,翻找冰箱想要找東西充飢,冷凍庫裡看見母親在前一個星期綁來的粽子,霎時封凍不住的料峭春寒,化為心中的斷腸詩句,糾纏我無數晝夜。
五年前才歷經直腸癌做造口的折磨,這一次重創,雖然保住性命卻肇致母親餘生身癱意渙。我把拿在手上僅剩的三顆粽子放回冰箱,我知道,那將是此生我最後還能嘗到屬於母親的味道。
七年過去,母親的味道已是記憶中飄渺孤鴻,離我愈來愈遠。
母親一生好強勇敢,很會持家照顧子女,我們是住在客家庄裡的閩南人,由於早年家境不好,在大家庭中子女又多,每逢端午節母親會一斗米粽、半斗「粄粽」的應付過節,當竹竿上吊著的成排粽串,被一群妖鬼囝仔解放成只剩下蒸黃垂掛的棉繩,芒種端陽雷雨的午後,母親無法外出操持農務,她會用地瓜粉和在來米粉,加入香菇、韭菜、高麗菜等材料,做成流行於台南安平一帶的「煎食追」,噴香的煎粿,成為我們放學時最喜歡的點心。
「煎食追」相傳是鄭成功當年為驅逐荷蘭人時,端午節無米為粽,為安撫軍隊思鄉情懷,鄭成功遂教軍民用米漿、地瓜粉、海鮮做成油煎的粘糕,用來代替米粽過節。
十年前因長期工作壓力,我罹患皮質醛酮分泌過多症,初期血壓曾高達二三○,在醫生告誡下,我已經鮮少再碰糯米粽,善解的淑君知道我喪父思親,在盛夏初來的午後,為我帶來融合粄粽和煎食追作法的茶食,新鮮竹葉夾著米糰子,讓傳統米食多了意外的時尚驚艷。
外皮主要材料:糯米粉150克、蓬萊米粉50克、細砂糖20克、滾水150克、沙拉油25克。
【配料】筍1小隻,乾蘿蔔絲500克、香菇4朵、棕葉2片。
【調味料】醬油膏2匙、糖1大匙、胡椒粉1小匙、香油少許。
【糯米糰配色】紅麴粉、抹茶粉、薑黃粉、竹炭粉。
作法:
❶香菇及蘿蔔絲泡水,香菇及筍切細絲備用。熱油鍋放入香菇、蘿蔔絲、筍絲後,依序加入調味料炒香後,加少許水拌炒至收乾,起鍋放涼備用。
❷外皮主要材料:糯米粉、蓬萊米粉、細砂糖混合後加入滾燙水拌勻,再加入沙拉油揉成團,可分為6份,可依個人喜歡顏色,將配色材料揉入麵糰中。
❸取1份米皮包入內餡後收口捏緊,再搓成圓球稍微壓扁放入抹少許沙拉油的平底鍋,以小火煎至兩面金黃熟透即可盛入盤中。
❹將新鮮竹葉洗凈晾乾,剪成15公分1片,對折後做為取食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