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看見龍山寺》
作者:許育榮
圖/聯經出版提供
書名:《看見龍山寺》作者:許育榮。圖/聯經出版提供
屹立島嶼三百年,香煙裊裊的龍山寺,來往其間的信眾從沒人發現它到底有多美。喜歡老建築的插畫家許育榮,以龍山寺為主題創作,完成《看見龍山寺》,這是第一本帶領讀者細覽龍山寺的繪本。
集人文、藝術與美感教育的《看見龍山寺》,書中其實沒有文字,屬黑白單色的代針筆工筆畫。許育榮選擇從一個人的「目光」為主題,用筆觸帶領讀者遊走在龍山寺。許育榮表示,繪本中每一頁都有一彩色的人物,有如台版《威利在哪裡》,以他目光看出去的視角,作為下一頁繪畫的主題。
許育榮說,像是有一頁畫一旅客置身廟內,拿著相機仰頭朝龍山寺屋頂拍照,下一頁就呈現屋頂內部精細的建築雕刻。還有畫觀世音菩薩時,他的目光照見的下一頁就是在龍山寺虔誠祭拜的信徒,透過這些視角和溫暖的筆觸,畫出龍山寺華麗建築與圍繞著它的人們的生活之美,格外動人。許育榮說,他畫《看見龍山寺》,就是希望讓大家看到屬於台灣的價值,「我們這個社會太沒有民族的自信,明明就是很漂亮的東西,大家都沒有去關注它。
出道十多年後的作品
台灣早年移民都沿著河川發展,老寺廟自然坐落在河川附近。老家在三重的許育榮,因為喜歡走路,常帶著素描本沿著河畔走,他自二○一○年開始畫台北廟宇,從大漢溪旁的新莊一路往淡水河下游畫,像是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三重先嗇宮,都是他常出沒寫生的地方。「有一次在台北保安宮,發現這座廟宇原來歷經嘉慶、道光許多朝代一直到今天,深刻感受到身處時間長流中的歷史感,心情同樣很激動。
四十歲的許育榮,從小愛畫畫,但因家人覺得畫畫沒出路,因而大學讀土木工程,卻總是翹課往外跑,四處找老建築寫生,靠自學學畫。許育榮也不知道畫畫將來能做什麼,直到看到幾米畫受歡迎,他才知道原來可以畫繪本、插畫,甚至以此養活自己,於是,他就尋著幾米的創作之路,主動投稿,自我推薦,希望有機會被看見。這本《看見龍山寺》是他在出道十多年後,首次由出版社主動邀請他創作發表的作品。
流浪者計畫確立志向
許育榮無奈說,插畫接案收入不穩定,他一度幾乎要放棄畫畫,改到咖啡店工作。直到二○○六年,他參與雲門的流浪者計畫,到上海畫外灘老建築,才從此確定自己就是要以畫畫維生,更逐漸注意到台灣有許多歷史悠久的老廟宇。
因為出版《看見龍山寺》,許育榮獲得不少回響,還受邀參加二○一八曼谷國際書展台灣館活動,許育榮透露,他曾經去過曼谷一次,對於當地充滿繽紛色彩與活力氛圍印象深刻,尤其當地也有許多佛寺廟宇,如果有時間,他很希望能帶著紙筆做速寫,留下不一樣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