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社會發生多起犯罪事件,面對無辜人民受害,我們的政府必須重視,保障人民的生存權利。
我們藉由經典的內容,就可以合理解釋這些犯罪行為。先秦思想家荀子曾因為他的性惡說,遭受後世儒者的批評,但是他對人性的思考卻很值得後人借鏡,他提到:「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意思是說,我們人天生有一種好利惡害之心,只是如果順從了這樣的心性,就會發生彼此的爭奪,導致辭讓消失。
今觀社會之治安問題,不也常常因為爭一口氣或爭一個面子,而發生暴力行為嗎?荀子認為關鍵就在於「順是」,我們只要順從人性之欲望就會不加節制,導致「犯分亂理」的行為發生,而荀子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他提出:「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就是說,要能制止人性為惡,必須依靠師長與法度的教化來端正人性,即是說明教育要以禮義為引導,才能治理好人性。
荀子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要凸顯心的認知能力,他說:「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筆者前面提到,這些犯罪者其實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只是被情緒所遮蔽了,那麼就無法有效發揮心知的功能,去認識禮義規範的重要性,因此,須透過教育來恢復人的理智與清明。
這就是荀子思想要告訴我們的,人是欲望的存在,但是人同時也是理性的存有者,有辨明是非好惡的心智,並且從中去改善自己的行為,讓自己合乎社會的價值規範,尊重彼此的存在,不去爭奪、占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應可「正理平治」走向美善的生活,這當為政府深切思考之要事,如能改善,可謂人民之福。
潘秋丰(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系碩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