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慢性過敏症狀,包括偏頭痛、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等,甚至體重過重。
圖/資料照片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五十歲陳姓主管,近年來時常感到疲累、工作不帶勁、注意力不集中。就醫檢查無特別異常,肝功能也正常,經問診得知生活習慣,以外食居多,且偏愛蛋類料理,時常對腹瀉與腹脹情況感到困擾。經安排急慢性過敏原分析檢驗,發現無急性過敏原,但有重度奶、蛋類的慢性過敏。
「慢性過敏」症狀相當多元,從輕微的「蕁麻疹」到嚴重的「氣喘發作」都有可能。常見慢性過敏症狀,包括偏頭痛、失眠、疲勞、喉嚨發炎、腸胃發炎、腸躁症、關節疼痛、泌尿道感染、焦慮、注意力不集中,甚至體重過重等都是。
榮新診所副院長潘俊伸表示,過敏原分為急性及慢性兩種,急性過敏的症狀很即時,患者在接觸或食用到過敏原後,免疫球蛋白會立即反應,出現皮膚起疹、紅腫、發癢等症狀,患者很容易察覺自身的過敏原。
相較於有跡可循的急性過敏,無明顯症狀的「慢性過敏」,往往難以發現,因為慢性過敏的免疫球蛋白IgG造成的延遲性反應,在患者接觸或食用到過敏原後的四至七十二小時內才會發生,因此較容易被忽略。
民眾如有不明原因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就應留意是否為慢性過敏作祟。潘俊伸說,現代人多外食,往往僅攝取特定種類食物,或吃進太多加工食品,且因蔬菜、水果攝取量嚴重不足,導致腸道黏膜容易產生發炎反應,使得免疫球蛋白發生延遲性反應。
潘俊伸指出,若對特定食物過敏而不自覺,又碰巧喜歡吃、或習慣天天吃,腸道黏膜將沒有機會修復,年紀愈大修復能力愈差。
如何面對慢性過敏?潘俊伸提出「4R」概念,亦即掌握「排除、替代、補充、修復」四大原則,依照症狀嚴重程度,停用引起過敏食物一至六個月,若對特定食物重度過敏,建議暫停吃六個月,六個月後可再酌量攝取;若為中度過敏,建議暫停吃三個月;若為輕度過敏,少吃即可。
潘俊伸建議,均衡攝取各類食物,常常替換菜單,並增加蔬果攝取量;蔬果能幫助益生菌長存腸道,進一步降低腸道黏膜的發炎反應,減少過敏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