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風徐行】 或許是,最後一次回家

文/劉克襄 |2018.05.15
1320觀看次
字級

文/劉克襄

去年夏天,住在草厝的阿婆考量身子日漸變差,決定下山休養,順便回醫院看診。不料這一下去,竟拖了九個月。今年清明過後,腳力和身子漸次恢復了,方才決定回到猴山岳老家,繼續跟阿公和風叔兩兄弟過蒔茶種稻的生活。

海拔四百公尺台地上的草厝,可不是說上去就能輕易到得了,尤其是對這些年紀超過八十歲的老人。阿婆仍跟過去一樣,先搭計程車到登山口,準備沿著百年的保甲路,慢慢走上去。那是她年輕時最常來去的捷徑,也是最好的回家路線。

平常上山,大家都著運動衫或登山衣物,阿婆也一樣,但這回許久未返鄉,阿婆特別打扮,除了亮麗的印花襯衫,下半身還套著略有擺褶的暗綠尼龍褲。如此盛裝,除了此回上山意義重大,應該也是想讓阿公看到精神煥發亮麗的自己。但她的腰椎難以負荷上半身的重量,不得不再套件黑色的護腰。

再說,以前一個人即可上山,這次身體才復原,可能行走困難,因而需要有人一路照護。兩位女兒特別陪同,各自拎著包裹和傘,還有帶了塑膠椅,好讓阿婆隨時可以坐下來休息。此外,山上的小黑狗早就下來等候多時。

百年保甲路一路陡高,少有平緩之地,因而多年來始終無法鋪成產業道路。對喜愛山野的我,或許會欣慰如此險峭地形,才能保住猴山岳這片完整的森林,但阿婆一家可辛苦了。七十歲時,她還能用一根手杖,辛苦地蹬步。這次體力變差,腿部又沒力量,只能靠兩根手杖的支撐,才能拖動老邁的身子。

阿婆也是深坑人,年輕時從隔壁山村嫁到草厝來。這條山路來去六十多年,幾乎每個角落都識得。但再怎麼熟稔,這回卻略嫌陌生。原因無它,依自己的狀況,說不定是最後一回了。

她先走過村子裡的水泥路、石階道,終於進入石磴,光是前面六分之一的路程,花了近五十分鐘,全身大汗淋漓。還好,她們走進了蓊鬱而陰涼的森林,踏上最近義工修築的手作步道。接下都是泥土、砂岩和相思木為主的石階山徑。

未幾,阿婆走過之前摔倒的地方,特別停留一下。在此重摔一回後,每回走過,她都會燒金銀紙,敬拜此地山神,因而地面始終留有黑色灰燼,土壁則殘留著幾根香燭。十幾年前,那回摔傷,她早就感嘆衰老。沒想到,現在還能上山,雖說歲月不饒人,但猶能一步一步往上,想來還真是幸運呢。

又繼續走一小段,繞過了幾處岔路,有些登山人擦身而過,不認識的難免訝異,何以有位行動不便的阿婆出現森林,她到底要去哪裡。知道要回家,當然是鼓舞有加。熟識者更是興奮,因為以後上山,經過草厝,又能和阿婆快樂的泡茶、聊天了。畢竟,兩位阿公兄弟都重聽,無法和一般山友交談。阿婆是大家重要的口譯者和平台。

她們母女走著走著,過了半途,彎過一處山坡,只見森林遠方出現了一個藍白身影。仔細瞧,竟然是阿公,拄著粗大的工作竹棍,一拐一拐地走下來。原來阿公知道她們要回來,巴望不到,等不及了,乾脆走下來探看。

兩位老人家接近時,或許是太久未見面,阿公竟然高興地哭了,不斷地以手擦眼眶。女兒趕緊迎上前去,禁不住也當場淚溼滿襟。全家人在山道中熱淚相迎,激動地緊緊握住。阿公開始自責,今天會形成此等場面,一定是自己年輕時獵捕太多附近的山林野獸,才會有這樣辛苦來去的報應。傳統保守的阿公,向來習慣嚴以律己,如此道德式的批判自我。

接下,他們繼續相互挽扶,護持著回家。沒什麼言語的牽手之情,就這樣走完最後一段回家的路。待會兒吃一碗麵線和蛋,再祭拜歷代祖先。稍事休息後就得忙碌,草厝旁的春茶猶待摘採,人生的最後一回努力,馬上就要展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