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生活】 為何被鎖在玻璃牆裡?

文/高愛倫 |2018.05.09
5747觀看次
字級

文/高愛倫

新聞裡時有提醒我們小心的犯罪事例,網路上則有更多驚世駭俗的詐騙手法,我想最受連累的職業就是電話行銷工作者。

十年前金融業的理專,可以便捷的從電話服務、電話行銷,陸續開發客源及穩定客戶,但是現在行銷行業的call out電話團隊,可能真的嘗盡熱臉貼冷屁股的滋味,不但被大量質疑、且被斷然掛電話;因為壞事太多,人人被教育: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大家也都遵循共同的警惕:不給對方說話的機會,就是遠離陷阱的最有效方式。

初起,是不肖業者洩漏個資,造成犯罪集團同時擁有一個人完整的名字、身分證字號、地址、室內座機碼、手機碼,荒謬的詐騙事例於焉發生,說綁架了你的孩子、說你的健保卡遭人盜用、要求提供帳戶說要匯入天外飛來的獎金……真是無所不騙。

朋友網購一個鍋子,貨送來打開,只從一堆報紙裡翻出一個完全不像鍋子的鍋子,她氣商家騙人,也才明白「貨到收款」的交易承諾只是讓人放心上鉤,等到開封發現受騙,收款員走了,包裝箱上沒有任何可聯繫的電話地址。

我因為不會網路下單,加上習慣眼見為真(這世代,眼見也未必是真啊!)只敢買看得到的實物,哪怕貴一點也甘願。所以我不曾敗給網路。

倒是面對真人實物,有些經驗,也讓自己有點意外。這都是陸續發生在二十年前的事。

我在石牌榮總看診,看到身障同胞賣郵票,我就買了兩張,他說是紀念郵票要一千元,因為意在助人,不可討價還價,於是我付了錢。

我在仁愛路國泰醫院遇到身障同胞賣原子筆,我就買了兩支,他說八百元,因為意在助人,不可討價還價,於是我付了錢。

這兩樁事讓我覺得:如果是單純的「捐助」可能會比砍冤大頭式的「義買」來得舒心。

還有一樁事發生在十多年前;那天是大年初五,我到凌峰哥家吃水餃。

坐在計程車後座上,我聽司機大哥說了一套很完整的電話,我也聽出了關切。在他掛電話之後,我立刻問他:「剛剛是跟家人說話?家裡出事了嗎?」

他說:「剛剛是我女兒……她在醫院留守,我爸爸在xx醫院過世了,我們辦手續的錢湊不出來,醫院不讓我們領回爸爸。」

我問:「還差多少錢?」

他說:「還差六千塊!」

我想了想,拿出過年的嶄新鈔票一萬元給他:「你拿去用,先把爸爸帶回家。」

我不騙你,司機先生真的是死命地推拒,說:「不要不要,我今天多跑幾趟車,就會湊到錢的。」

我把錢硬塞給他,也附上一張名片:「上面有我的電話,你方便的時候,再還給我就好了。」我還多加一句:「我在待業中。」

進了凌峰家,我把這事告訴了張光斗,他說:「可能不是真的。」

我說:「哪有人為了騙錢,大過年詛咒自己父親的?」

我沒有記司機車牌和名字,因為我留了名片給他,但是我從來沒接過他的電話;現在當然是千萬不要來電話,免得嚇到我,如果任何人看到這個故事冒充司機用還錢理由來騙我,我會嚴厲的詛咒這種惡作劇,也會會同警察來跟他見面──這就是受騙的後遺症,讓人容易先想到自保。

幾年前,我的朋友Ivy Huang在臉書上發布她朋友遇到「可憐的司機」,故事內容跟我一模一樣,我留言:「騙人的。」她說:「絕對是真的。」我就不再多言,免得因為要幫朋友避免一場詐欺,而造成人家誤會我心思刻薄。

嚴格說來,這個司機沒有主動騙我,他只是用聲音表演了一個孝子電話的橋段,〈人生就是戲〉歌詞說得好,「看戲的人兒個個是戲迷」,我的個性特別容易投入情節,不由分說的就入鏡軋上一腳,既然是自己送上門強迫人家接受我的金錢餽贈,我就沒有資格喊冤,也沒有真正生氣,但從那之後,我不善良了。總之,我不再幫助陌生人。

有一年,我跟朋友Shawn Chen說:「不知道為什麼,我現在常常覺得自己鐵石心腸,我真不喜歡這樣。」Shawn Chen充滿理解的說:「你太熱情,回歸正常就好。」

不傷就不知道痛,不痛就不知道傷。很多很樂於助人的人,是不是也在一再幫助別人之後,因為「發現真相」而慢慢變心了?

現在沒有列在通訊錄的電話,漏接了也一律不回覆;接聽陌生電話的口吻一定先行降溫,用冷冰冰的應對來保護自己。

詐欺事件有時就只是金錢心情的傷害,談不上嚴重的傷後症候群,但是因為層出不窮絡繹不絕,甚至也見心狠手辣造成逼人尋死的重大事例,培養出的社會氛圍就是現在這樣:你要小心,因為身邊的每一個陌生人都可能是騙子。

詐騙的智慧這麼高,做什麼事會不成功呢?用聰明造福人群的人生獲利較大?還是用欺騙掠奪人群的人生較易發達?

這個世界,無庸置疑,好人一定比壞人多,而且多很多,但是一個壞人卻有本事關掉一千扇心門。

心門的關閉,和害怕恐懼有關,終結到後面就是不聽不看不理不接觸覺得最安全,於是壞人被關進牢裡,好人也被關在間隔彼此的透明牆裡,有能力有意願的人常常不知該把心交給誰?也不知該把錢交給誰。太多人願意捐善款,但是想到善款常常下落不明就打消念頭。

累積千萬捐款的菜販陳樹菊成就了巷弄裡的偉大,我們每個人學到她的十分之一,社會就會不一樣了。

當然,也有很多善行隱而不宣,因為當事人怕曝光後招致覬覦的危險。

為善要與人知,才能拋磚引玉,才能眾志成城;可是,壞人壞事斬傷世道善根,小善大善,竟有行不得也的禁錮。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