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事】吳承明祭豆梨

文╱吳鈞堯 |2018.05.02
2644觀看次
字級
豆梨花開滿故土,是吳承明的「金門大夢」,到了那天,碉堡、大砲、機關槍與精神標語等,依然站穩歷史,但它們的前頭、後面,植滿豆梨 圖╱牧羊女
豆梨花開滿故土,是吳承明的「金門大夢」,到了那天,碉堡、大砲、機關槍與精神標語等,依然站穩歷史,但它們的前頭、後面,植滿豆梨 圖╱牧羊女

文╱吳鈞堯

詩人古月一坐下來,旁人馬上問,「你到金門看豆梨了?」

有年三月,金門文化局舉辦「豆梨祭」,古月與我等一起參訪,尋了幾處豆梨,怎麼才回來又去?古月收到朋友手機傳訊,豆梨開得好,白色花蕊、中央一抹粉黛,有點茉莉、有點梅。花開成了呼喚,除非再度置身花開中,與一席綠葉、粉白,同處藍天白雲,否則它們的靜默就要成為喧囂,逼得古月匆匆趕去,赴一場花會。

我心頭嘀咕,「古月老師瘋了」。此「瘋」有「二」:為美執念以及長途跋涉。上周金門賞豆梨,季節對,但節氣未至,豆梨有它的骨性,不開就是不開,所以常聽到參訪作家放聲嚷嚷,「這裡、這株、這朵,開了開了……」那像是豆梨給我們的安慰,但無法安慰古月。

豆梨花祭,成為金門近年文化盛事,都因為詩人吳承明。豆梨是金門野生植物,主要分布於丘陵地與花崗岩片,薔薇科梨屬植物,果實小巧如豆,故名「豆梨」。它還真是一種「梨」,但與常見的食用梨,所結果實相距甚遠。吳承明,吳厝人,寫詩、愛樹、愛花,他跟很多金門人一樣,因為戰火與教育受限,及長,遠赴台灣求學,後擔任教職。

戰地植物景觀有其特殊,金門風大,木麻黃成為沿海、道路的鮮明標誌,碉堡、營地多植蓖麻、仙人掌等,用其尖銳成為另一種防禦,常見的還有牽牛花、野性活潑的九重葛,以及相思樹、榕樹與松樹等,我常好奇,少年吳承明的烽火歲月,不僅敵我兩岸、不只砲聲與死亡威脅,還有一種寬容。

豆梨花開時,天地都寬了,甚至當它尚未開花,隨著季節流轉,有英茂、有枯萎;有蟲害、有蝴蝶飛來……少年吳承明透過凝視植物,有他的天地。我只能微微記取,疑似吳承明的心聲,我老家屋後的木麻黃,因為老家翻修遭砍伐。樹的根還牢牢抓緊紅土,不多時,樹頭不見了,屬於它的綠蔭華貌,我只能在記憶中,一次次哀傷搜尋。

這是我與吳承明的不同。我連在原址再植一株木麻黃的起念都無,只一遍遍悼亡。這是我的怯懦、我的逃離,相對的卻是吳承明的勇敢以及實踐。

金門是國共戰場,煙火成為成長背景。單號砲擊、水鬼摸哨、早期進出金門得辦理「出入境證」、鈔票印有「限金馬地區使用」;居民編整成自衛隊與民防軍,支援運補作業;晚上十點宵禁、電視僅華視開放、夜間忌諱使用手電筒,尤其是向上打燈;車輛大燈需用膠帶纏黏一半並拔除收音機……戰地是生死島,吾輩多少文章,都在抒懷家園的點滴辛苦,戰地是威脅,但也像作育我們的紅土。

是,但也不是。以悲情為土壤,開的果實不會肥美,然歷史不容忘卻,除非它,在更大的寬容中,找到本真。吳承明與夫人盧翠芳到金門鄉野找尋豆梨樹,於自家頂樓復育,再分批運回金門種植。豆梨花開滿故土,是吳承明的「金門大夢」,到了那天,碉堡、大砲、機關槍與精神標語等,依然站穩歷史,但它們的前頭、後面,植滿豆梨,吳承明或者深入思考,當戰場作為歷史背景,它是激勵、也是陷阱,我們的思想起,不能再撥生死調,該把亡逝都作新生。我們憐惜一個島的苦難,更可以愛一個純然的島,植物最無辜,但也最可愛,很可能少年吳承明,在農作與讀書的閒暇,逛進豆梨樹,正在仲春時分,花有睡、有醒,有掛滿露水以及蜘蛛結網,他聽到樹與他說話、花和他眨眼。每一個夢起處,除了不足,更多的是憧憬。

三月,我隨作家團走進豆梨花園,豆梨培育不久,枝幹都還委屈,長得壯的也不敢太壯,長得幼細的,則自有主幹。我仔仔細細瞧了瞧樹,小時候哪,還真沒見過豆梨,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吳承明多我一個愛金門的理由?我若是見過豆梨以及其他,也不能像吳承明,把夢種回故土。我把亡逝當作不可擋、我把崩壞看作必然的改變,以為遠離了,只要記憶牽連即可。我站在豆梨花圃前,它們都頂天立地,都比我有骨氣。它們吸收故土水分,耐著金門的狂風與烈日,但假以時日,會在一個眾人都忘了它是一棵樹時,悄悄地,說開花就開花,非常乾脆,如同季節不到,也絕不花開。

二○一四年六月,吳承明車禍身亡,遺孀盧翠芳接續大願,在金門縣政府林務所協助下,運了數百株豆梨苗抵金門苗圃;二○一五年三月,在金湖鎮黃海路礦區種下豆梨苗木;二○一六年三月十二日植樹節前,盧翠芳和藝文人士在「文學金門豆梨祭」活動中,分送民眾豆梨幼苗,並在文化局前的花圃種植六棵豆梨樹。這是我認識吳承明的第一年,盧翠芳於總兵署門庭,分送梨苗。那像廟會後,村人齊聚分贈雞鴨魚肉等祭品,但三月早春,我們沒有葷與素,只有一株株還沒有開花的梨苗。

我沒見過吳承明,夫妻倆在自家頂樓培育豆梨僅在照片看過,他們持鏟挖土種樹時,肯定說著金門的過去以及可能的未來。那是三個人在說話:吳承明、盧翠芳以及豆梨樹。那也是三棵樹在談話,關於寬容、慈悲與愛,猶如吳承明的〈母親節〉:其實我們並不知道/五月的第二個禮拜天是母親節/很多遠方的母親也不知道/雖然我們淹沒在康乃馨的花香裡/好像是睡夢中的寶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