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看見台灣

李祖翔 |2018.04.28
2139觀看次
字級
2015年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圖/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聯盟過去6年以青年培力為出發點,圖為2013年帶青年參訪社區、訪查水資源問題。圖/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2014年聯盟帶青年街頭倡議。圖/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2015年反空污大遊行。圖/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文/記者李祖翔

新北市落實環保行動有成,減碳成果超越各縣市,但結果也只減了1%,顯見不論節電或為地球降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有一群年輕人從在學校起就持續關注台灣的碳排量,直到畢業後走入職場,從未忘記初心……

「如果認識台灣了,來談改變吧。」

2011年,一群大學生及研究生成立了「台灣青年氣候聯盟」,6年多來,儘管成員陸續畢業走入職場、新血加入,不變的是,他們持續積極鍛鍊英語論述能力,靠眾籌、募款每年推派多名成員參加聯合國氣候大會,參與全球氣候協議,並曾在聯合國官方記者會上分享莫拉克風災經驗,行動力和曝光度遠遠超越擁有諸多資源的政界及學界人士。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是台灣第一個青年組成的環境NGO,成員來自全台各大學對環境保護、氣候變遷充滿熱情的青年。由於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通過:未來每5年都將透過盤點機制,檢視各國是否達成提出的氣候承諾,這群青年從今年起積極加入這場盛事,與全球各國合作,針對碳排放量占全球1% 的台灣,發動義工進行盤點,讓台灣不缺席這項為地球降溫的行動。

極端氣候,事不關己?

聯盟現任理事長黃品涵現職是『氣候智庫人員』,她說,「氣候變遷」是一個很難理解的議題,和環保不同,沒有明確的敵人;儘管國際環保組織常將一個產業視為打擊對象,如大量製造碳排量的石化公司,要求投資者轉移目標,不過極端氣候的凶手並不是一個企業,而是文化與習慣,更簡單的說,就是眾人的冷漠──認為事不關己。

對於氣候變遷,台灣人普遍無感,只知道氣溫有時暴冷發抖、高溫時連續一周熱得無處躲藏。最敏感的族群要算是農民,可惜農民在台灣分量不夠,因此他們的聲音很容易被忽略。

黃品涵說,過去聯盟關心的是,「在氣候劇烈變化下,我們還來得及做什麼?」但現在聯盟把畫面拉回你我的生活,從認識台灣開始,目標鎖定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中的「國家自定預期貢獻」,當時行政院響應所制訂的計畫,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50名青年義工自主畫分能源、運輸、住宅、農業與生物多樣性等15個領域小組,透過政府、農民的探訪及拍攝,找出癥結點,向主管機關提出建言。

各界響應 共識決定未來

聯盟執行長柯建佑說,青年需要由下而上、從公民社會的角度跟政府協調,合作出氣候變遷的對應方式,不論何種專業、興趣都可以對社會產生影響,如藝術家以環保減碳的題材創作、台塑改善化工技術、普通上班族每周挪六小時來關心氣候、隨手關燈、少用碳足跡高的食材或少吃牛肉、少用塑膠袋,要知道,氣候變遷造成的連鎖反應,如咖啡、巧克力停產,影響的不僅僅是溫度或災害,「最重要的是,我們是為了自己而努力,不要等政府給我們什麼。」

而台灣能源轉型的方向由核能轉為綠能是否正確?柯建佑說:「這是價值觀的問題,沒有正確與否,一切取決於你對生活及未來抱持何種想像。」為什麼能源要轉型?他解釋,是為了因應國際趨勢,若不轉型,經濟跟外交上都會受波及。

能源轉型 改變生活習慣

台灣在國際間是少數由公營電力公司供電的現代化國家,柯建佑說:「過去我們的電力供應沒有替代選擇,所以社會對電力市場缺乏想像,理解不充分。」台電是否該民營化?窮人可能用不起電?電是政府必須提供的民生必需品還是可以交易的商品?電價該不該漲?是否設定高用量的單位繳較多錢?這些問題都圍繞在社會價值觀上,「沒有一定的對錯,也無須用道德觀如圖利財團的理由去反對。」

換句話說,台灣對這個世界了解得愈多,愈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應對方式,就聯盟立場,減少火力發電、增加再生能源一向是成立宗旨,但再生能源牽涉層面很廣,如高成本技術的要求、需要資金投入和環境配合,不是選一種讓大家投票贊成與否就好。

沒有全民討論、共識就沒有最佳選擇,聯盟的執行秘書陳芃如以個人節電為例,表示:「很多人以為節能減碳是很容易做到的,其實不簡單。」少開燈需要住宅的採光充足,少開冷氣需要通風良好,住鄉下或許比較能環保一些,但必須使用交通工具,所以能源議題須結合著住宅、城市設計和民眾的觀念,不是喊一句口號就能達到目標。

雖然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已經做好有生之年看不到成效的心理準備,還是鼓勵青年一起為美好的未來打拚,「東減一點、西改一點,問題就可以被解決,明天一定更美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