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天使咖啡屋免費培訓聽障孩子做堅果塔,孩子們成功完成後同李紹華一家合影,圖左四為李紹華。圖/李紹華提供
聽障孩子身穿工作服,在咖啡屋內合影,透過勞動讓孩子感受勞動者尊嚴。圖/李紹華提供
文/記者陳旭、季小波
她是一名全職家庭主婦,也是全職志願者,更是近30個聽障孩子的「媽媽」。在台灣出生成長的李紹華,卻在北京通州區做著一件暖心的事情:創立「彩虹天使咖啡屋」的一年間,她教會了近30個聽障孩子製作5種手工點心,更將很多社會人士的愛心凝於一處。
北京今年的春天,藍天白雲多了起來,但氣溫卻是反覆無常。又是一個清冷的早晨,李紹華將孩子送到學校後,像往常一樣乘坐兩個小時公共交通到達咖啡屋,開始了一天的志願工作。
七年前,李紹華隨丈夫到北京定居,並創辦了一個公益兒童劇場。她自己擔當導演,編排兒童節目在周邊學校等地方公益演出。這本是全職媽媽帶著孩子一起「玩耍」的事情,卻因一次演出發生了變化。
二○一六年暑假期間,他們前往位於北京海淀區的北京天雲聽障學校表演。「演出結束後,學校校長來問我,能否留下來,教那些聽障孩子?」李紹華回憶說,當時她也希望用音樂劇為聽障孩子的康復提供幫助,便答應下來。在隨後的時間裡,她帶著孩子們度過了一段快樂時光。
不久,天雲聽障學校搬到六環邊上的通州校區。「新的地方要有新的希望,學校房間變得又大又新,正好適合做一些新的事情來激勵孩子。」李紹華說。
李紹華琢磨,音樂劇圓了這些聽障孩子們的「主角夢」,但孩子們總要長大,音樂劇不是長久之計,他們需要謀生的一技之長。
「台灣有『喜憨兒烘焙坊』,我們也可以有『聽障兒咖啡屋』。」李紹華立即重拾大學知識,寫好企畫書。她把咖啡屋描繪給孩子們聽,孩子們高興得一直拍手。
然而,從企畫書開始,每一步都困難重重……她拿著企畫書一個一個說服潛在的投資人,全部吃了閉門羹。而回到學校,她還要面對孩子們滿臉期待地詢問……
終於有一天,來自遼寧的企業家,同時也是天雲長期志願者的王月女士在看完聽障孩子們表演的音樂劇後,拿出了初期資金。「她從來沒有過問資金去向,是一種純粹的支持。」李紹華說。
第一筆陌生訂單
有了設備,有了場地,如何培訓?真正困難的學習過程才剛剛開始。孩子們一個詞語聽不明白,李紹華就像樹懶一樣拉長音慢慢讀;一個動作看不明白,就手把手教、一對一學;有的糕點太難做,她就從相對簡單的手工餅乾開始教。
兩個月後,咖啡屋終於有了兩款成型點心。有了產品,如何賣出去?答案是開微店:開賣第一個月,李紹華和團隊自掏腰包,口碑營銷,奔走親友間尋找訂單;開賣第二個月,眼看快撐不住的時候,平台上出現了第一筆陌生訂單。
「上海的郭女士訂了人民幣一千二百元的寶貝蛋糕。她說『請給我多一點廣告單,我想推薦給同事吃』。但那個時候沒有廣告單,我們才知道要做廣告單。」李紹華說著眼中泛起了淚光。
李紹華回到咖啡屋告訴孩子們這個「大訂單」的消息,孩子們面面相覷,相互用手語比畫一千二百塊,突然歡呼鼓掌。孩子們非常在意這個訂單,不停有孩子來問李紹華:「我們會不會做不出來?」
與正常孩子相比,聽障孩子融入社會,需要克服的另一個困難是心理障礙。借助人工耳蝸、助聽器等設備,孩子們的聽力會得到一定提升,但心理障礙仍需要專門引導。
為此,彩虹天使咖啡屋開設了專門的客服電話,由聽障孩子們接聽。她們還組織了多場現場義賣,讓孩子們從勞動中找回自信,融入社會。
愛,如此簡單
一年來,彩虹天使咖啡屋組織了十二次培訓,教近三十個聽障孩子學會五種糕點的製作方法,訂單收入人民幣二十二萬元,給孩子們發放了人民幣四萬元獎勵金。此外,孩子們還成功接聽了近百次客服電話。
今年寒假期間,李紹華探訪了家住河北隆化半壁山村的一個小學員。來到咖啡屋前,小學員一直不適應學校生活,曾換過五所特殊教育學校,小學員的媽媽張寶俠說:「糕點培訓課程改變了我的孩子,現在孩子可以理解父母的難處,回家後主動做家務;未來如果可以,希望不只是甜品培訓,更希望孩子能找到一份體面工作。」
李紹華正在認真考慮這個問題:「是否可以開辦一個對外營業的咖啡廳?或者通過一些餐廳把我們培訓好的人推薦過去?」
現在,很多愛心人士會通過平台購買咖啡屋的點心,孩子們也有了自己的獎勵金。二○一七年五月,咖啡屋開出第一份獎勵金,孩子們用這筆獎勵金實現了自己的「小小心願」:泡麵、薯條、雪糕……
他們的心願,原來如此簡單。
愛,也如此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