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青年交流協會執行長鄭博宇。圖/新華社
鄭博宇與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洪秀柱合影。 圖/新華社
文/記者蓋博銘
一九八六年出生於台北的「大男孩」鄭博宇,頭銜中經常同時出現「北京」與「台灣」兩個詞。北京創業公社港澳台及國際事業部總監、海峽兩岸青年交流協會執行長等都是他的職務。
北京創業公社副總裁張錦莉評價鄭博宇說:「他是大陸地區台灣創客中的明星人物。他一直在用自己的『創業工作』服務台灣同胞的『創新事業』。」
青春始於理想
二○○九年,還在台灣讀書的鄭博宇就開始參加兩岸青年交流活動。他用自己打工賺到的錢買機票,前後十一次前往大陸學習交流。
為節省住宿成本,鄭博宇曾選擇借宿高校宿舍「將就一晚」。「只要能有休息落腳就住。」鄭博宇說,重要的是與大陸朋友相聚,親身體驗當地的變化。
博士畢業後,鄭博宇決心來北京工作,但在台灣招聘網站上,大陸企業無法刊登職缺。萬般努力後,他選擇了在陸台企工作,以外派形式到北京上班。
剛到北京,工作壓力時常讓他喘不過氣。鄭博宇說,他時常問自己「為何要來北京?」偶爾也會反問自己「如果這樣就走了,甘心嗎?」
「誰的青春不迷茫?關鍵要有對理想的堅持和合理的規畫。」鄭博宇認為,青春就是人生一段重要的經歷,不能「留白」,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為人生發展「充值」。他說,理想和信念是鼓勵他走到今天的支柱,青春不怕失敗,大膽嘗試屬於青春給予的機會。
青春貴在務實
「理想是前進的道標,務實則是人生的態度。」鄭博宇踏踏實實踐行著自己的理想與信念。他長期關注台灣青年創業、就業及實習等方面動態,以自己的專業經歷,促進兩岸青年交流。
二○一五年底,他成立臉書專頁「青年海機會」,將大陸媒體的創業就業資訊以及各省市惠台青年政策,通過台灣團隊轉換為繁體中文傳播,便於台灣青年了解。
「幫助台灣團隊落地大陸,很有成就感。兩岸合作是真的可以齊心斷金,並沒有所謂的思惟隔閡。」鄭博宇說。
在鄭博宇的幫助下,創業公社累計孵化五十家台灣團隊,多專注於互聯網、基因技術、智慧硬體等領域。
國務院台辦等部門於二月二十八日發布實施《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明確台資企業參與「中國製造二○二五」等享有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並支持兩岸業者在小額支付、徵信服務、銀團貸款等方面深化金融合作。
鄭博宇表示,大陸的創新政策為台灣團隊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台灣團隊想要成功創業不能只把想法帶到大陸,成功創業的公司都需要專業的調研和敢闖敢拚的態度。
「但有時也感到能力不足。」鄭博宇說,要時刻做好「付出」的準備,也要做好「充電」的準備。青春需要機遇,當機遇來臨時,對於年輕人來說既是展示也是學習。
青春重在奮鬥
鄭博宇說,在台灣讀書時,班上有大陸的交換生,有的台灣同學知道這名學生是青海來的,居然問他是不是騎馬上課。
在北京的台灣創業者曾跟鄭博宇說,家裡聽說他想來北京創業,給他人民幣四百元生活費,說可以在北京生活一個月,這種觀點讓這名創業者哭笑不得。
鄭博宇告訴記者,他的理想是促進大陸與台灣青年更加深度地交流,從人與人交流溝通做起,也從創業項目的對接工作做起。
據了解,北京創業公社中關村創業中心已累計接待千餘名台灣青年參觀。鄭博宇說,過去這些優秀的台灣中學生來大陸,只會拜訪大學,現在也會參觀創業園區。「中關村的創新發展,讓他們看到了商業機會。」鄭博宇說。
「目前離自己的終極理想,還有很多路要走,還需要更加努力。」鄭博宇說,在青春的寶貴年華中,不努力就等於沒有前進的動力,不進步就意味著退步。
青春是每個人的快速成長期。「青年人有時很難改變環境,但可以選擇改變自己去增加實現理想的機會。」鄭博宇也時常提醒自己,掉到水裡不會淹死,待在水裡才會淹死。青年人不能輕易被困難壓制,一切青春的美好始於不羈的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