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 農夫的幸福 文╱吳秀麗 |2018.04.14 語音朗讀 315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為了大家共同推動幸福公益,池上池潭源流協進會除了邀請荒野保護協會等公益組織授課,及生態專家如邱滿星分享水雉復育經驗,也找到池上「杜園」的主人企業家矽統科技的創辦人杜俊元,提供經費贊助推動環境及生態保護。圖╱吳秀麗 為了大家共同推動幸福公益,池上池潭源流協進會除了邀請荒野保護協會等公益組織授課,及生態專家如邱滿星分享水雉復育經驗,也找到池上「杜園」的主人企業家矽統科技的創辦人杜俊元,提供經費贊助推動環境及生態保護。圖╱吳秀麗 以米食作主角的池上野餐盒,色彩健康,對比鮮艷,甚至連包裝紙都如此春天。圖╱吳秀麗 台東縣池上鄉池 潭源流協進會的現任 會長張天助(左)與第 一任會長賴永松,是 凝聚地方共識的核 心推手。圖╱吳秀麗提供自家穀倉 興建「池上穀倉藝 術館」的現任池上 文化藝術協會理 事長梁正賢。圖╱吳秀麗原住民歌手王宏恩玩起「大風吹」將野餐 會上席地而坐的民眾吹得個個站起來,手拉 手圍圈跳起原住民舞蹈,鄉長張堯城(圖中 著淺色襯衫者)與老人家都跑不掉。圖╱吳秀麗 文╱吳秀麗 「我決定離開家鄉的那個晚上,祖母說要送我一個禮物」,台灣第一位以原住民母語創作歌曲的歌手王宏恩以他布農族式的幽默說,「我以為要送我錢,還跟祖母說,不要太多啦……結果她帶著我走到月光下說,你想家時就告訴月亮,家鄉會知道你的思念」。這是他寫〈月光〉這首歌曲的背景故事。而「每次吃池上便當,就表示我又要離家了」。他的歌曲〈池上便當〉與〈月光〉承載的是他濃濃的鄉愁。 原來,人們心底最深的思念是土地。 分享是幸福的開始 二○一八年池上春耕野餐音樂會三月二十三日晚上,在大坡池音樂館以影片欣賞揭開序幕。二十四日下午,池畔搭建的一座具穿透性、可以看到池水與中央山脈的舞台,有「聲子樂集」的打擊樂、正在國際阿卡貝拉樂壇崛起的「尋人啟事」人聲樂團及王宏恩的演出,吸引來自各地的遊客、歌迷與在地人「樂」成一片。 外地遊客以網路報名的年輕族群為主。一位從台南到池上「打工換宿」的郭姓青年是「為王宏恩而來」。在地的老人家由家人推著輪椅在白色帳篷下聽歌同樂,也有農友戴著平日耕作時的鴨舌帽,自自然然地站在野餐區外,跟著音樂打拍子,彷彿這就是一場與朋友的聚會。 衛福部花蓮玉里醫院護理師阮妙嬋和同事劉蕓鴒等十人,知道池上野餐節總會出現「大咖」且在東部最具規模,今年他們努力第一次湊齊同來。阮妙嬋是同事口中最會野餐的人,她開心地笑說,「野餐不會是一個人,想法有交集的朋友,才可能同在某一個時光裡會聚」。野餐只是一個形式,「重要的是有人願意分享,而另外有人願意接受,那就是人生幸福」。 池上米以品質計價 從稻米的認證開始,台東縣池上鄉跨出「幸福池上」第一步。但這旅程十分漫長,走了將近二十年。 台東縣池上鄉池潭源流協進會現任會長張天助是農民,也是池上鄉第一代社區改造的代表。從最早導覽池上油菜花田開始,他就與夥伴為了池上農民的利益議題,開始推動生態環境保護。 協進會首任會長、原池上國中老師賴永松,被公認在凝聚地方共識及吸收生態知識等外來經驗上特別高瞻遠矚。賴永松、張天助及現任池上文化藝術協會理事長梁正賢等鄉內意見領袖,也很早建立共識:唯有提高米價,才能回饋農民終年勞苦。 「要提升米價,就必須從根做起!」眾人鎖定維護地方生態環境作為社造的起始點。憑著凝結地方人共識,不倚賴公部門資源,不但讓池上米價提高,至今舉辦第十年的池上秋收活動,更是備受矚目。 第一屆秋收節,鋼琴王子陳冠宇於十公尺見方金黃色稻浪中演奏的畫面,曾出現在時代雜誌網站上,成為國際亮點,代表稻米所帶動的自然景觀維護已開花結果。 冠軍米打趴進口米 擁有池上冠軍米榮耀的梁正賢,自稱他以理工科的思考邏輯,挑戰農政單位一直採最低而非最高價的公糧收購價格思維。協進會成員與全鄉農民、米商共同努力,在台灣加入WTO前,屢次催請農政單位送案乃至發動抗爭,最終獲得全國第一張以池上地名註冊的商標,衝破了稻米低價魔咒,杜絕市場充斥仿冒池上米的現象。 梁正賢於稻米開放進口的第一年,選在台中SOGO百貨舉辦池上冠軍米特展,在超市架上打趴日本進口一公斤二五○元的越光米,以一公斤三二○元銷售一空。讓農政單位及其他鄉鎮農民張口結舌的同時,也證明了曾作為進貢天皇之用的池上米,轉變成不必進貢也能創造自我價值的好米,翻轉了池上農民的命運。 現在全鄉一千六百多公頃稻田種出的池上米,每年可為農民創造一億元以上的收益,而且透過管控種植總面積與生產總量及品質競賽,外來米不但從此無能仿冒偷渡,更無法欺騙消費者的舌尖。 不為私利 只有公益 為了大家共同推動幸福公益,池上池潭源流協進會除了邀請荒野保護協會等公益組織授課,及生態專家如邱滿星分享水雉復育經驗,也找到池上「杜園」的主人企業家矽統科技的創辦人杜俊元,提供經費贊助推動環境及生態保護。 二○○三年,梁正賢展開第一梯次農民的教育訓練,包括種植良質米的病蟲害防治、堆肥製作原理、稻米加工及如何認證行銷等相關課程,「以品質計價」的制度完整建立,池上米分級收購制度也順勢完成,農民的辛勞充分反映在收購價格上。 因為社區生態環境的營造與稻米生長環境結合,「地方人起心動念構思的都是公益而非私利」。賴永松說,池上的自然美與社區團結力逐漸被外界發現,二○○九年吸引台灣好基金會及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等進入支持,如今,基金會已逐步移轉讓地方接手自行營運,加上蔣勳等藝術家,以及推動古典音樂知名的樂賞基金會進駐加持下,池上的美已經成為台灣認識與追求幸福的新指標。 然而,池上的美,完全不同於西部。硬體工程上,池上做的是「減法美學」。 為了找回大坡池的美,池上人打掉了造價超過一億,卻被抱怨已久的池中水泥假山,並在池旁廣植樹木。張天助說,救國團曾贈送水桶鼓勵池上三○○多人帶著孩子在池邊植樹,如今,大坡池綠樹成蔭,綠草沿著大坡池綿延天際,從樹林中遠望,草地連接稻田直奔中央山脈的山腳下。 「唯有自己創造價值,人們才會對土地產生感情」。梁正賢說,現在舉辦活動,「下雨也打死不准搭帳篷……」,除非為了保護樂器,不得已使用帳篷時,也只能是透明的,讓人的視線可直通藍天或搭調的如雲白色。野餐節的舖墊,也刻意製作與草地同色的草綠帆布墊;贊助廠商若要求打廣告,就「寧可不要贊助」。草色入「眼」青,是池上人唯美的堅持。 池上最夯解說員賴慶祥形容,池上擁有的獨特美與農耕環境,無人能敵。「這裡是菲律賓與歐亞板塊擠壓形成的天然低窪地」,無論攝影技術多差,都可以在池上拍出花東縱谷層次分明的立體畫面。曾在台電服務的他說,池上浮圳附近二百公頃稻田「不樹電桿,不建農舍」的默契,在最後一位農舍主人決定為公益而放棄拉電線方便自己後,成就了池上的完美。 農民成了哲學家 台灣好基金會的挹注,讓池上進入美學時代,開始有文化與藝術的資源。樂賞基金會為池上人營造賞樂環境,讓在地人不必舟車勞頓到外地學習音樂或參加音樂會,對地方的小朋友影響深遠。 而去年底才開幕的「穀倉藝術館」擬訂的十年計畫,現在已進入第三年,由蔣勳擔任執行長,引領池上美的方向。提供自家舊穀倉改建為美術館的梁正賢說,地方的美術館終究不能只展出外來藝術作品,所以約定駐村藝術家必須在福原國小為孩子授課,延續在地的藝文生命。 「藝術如何觸動人的心靈,我們無法得知,但在藝文活動舉辦的過程中,全鄉的人感受如同家有喜事的愉悅。讓大家從外面學習到好的觀念,是當下應該做到的。」賴永松說得含蓄,賴慶祥則以池上農民都認識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為傲,並且說了一個故事:一位農民引述「古典音樂傳教士」劉岠渭教授至池上演講音樂故事時所用的譬喻,「長命百歲……要有意義」,舉一反三地安慰鄰居喪家,「活著時有為有守,比百歲長命卻什麼也沒做,有意義」。當農民成了哲學家,就能知道池上的幸福指數正一路攀升。 造就今日池上的多位核心推手都認為,一切都是「因緣際會,集思廣益」的結果,但若缺乏好觀念和放下私利、唯公益是問的思維高度與堅持,池上人可能永遠停留「在油菜花田裡自己玩」的小格局。 「尋人啟事人聲樂團」在野餐音樂會中說出遊客心裡的話,「到台東的路途好遙遠,但一到池上,幸福就湧上心頭」。現在部分農地裡的稻禾每天聽古典音樂,池上雖未必是你的故鄉,但在這裡,你可以買到一.五公斤五百元、包裝上畫著音符的音樂米,你是覺得貴或者幸福呢? 前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山美部落教室 山美部落教室 熱門新聞 01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2香港佛光道場 供僧道糧回向十方2025.09.1503【詩】山水的盛宴2025.09.1604綠色跑者 減碳跑步吃蔬食2025.09.1405【草木堪為友】可可樹 神賜食物化為巧克力2025.09.1406【植日光年】沙漠奇花 龍舌蘭 2025.09.1407【白色墨水】晨光花語2025.09.1408航太國防展 將聚焦無人機2025.09.1509洋溢三好感動 佛光山僧信作品聯展2025.09.1610拳擊女將黃筱雯 奪世錦賽第3金2025.09.1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煙燻男的異饗世界寫出東台灣的好日子江冠明 不斷意外的人生之旅血液充滿特戰兵精神王燕琨 積極追夢身障不設限陳英俊 春風化雨途中法律助人 作者其他文章【人間風景】 還有春天邱黃素雲 飛剪手下慈心多吳清和白領黑手狀元 好行善空手道教練vs.宮廟祭司 陳忠煌虔心扮演祭典導演陳冠廷 上陣即有大將風飛機維修工程師 種出巴掌大蓮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