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生命存在於生死之間

于國華 |2018.03.06
1080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于國華文化工作者

翻閱紀潔芳教授著作《生死教育教學》,滿心崇敬。紀老師在海內外推動生命教育二十多年,協助無數限於困惑的生命。書中一則則案例,逼迫我回想著生與死的啟蒙經歷。

最初認識的死亡,被神祕包裹著。幼年居住的小村,有人往生,大人都換上神祕表情;但孩子都能感覺到不好的事情發生。缺乏生命知識的童年,很自然聯結上鬼怪僵屍故事,對死亡充滿恐懼。

如今依舊記得,幼時家住在松山機場附近,前往外婆家要順著民權東路西行,中途必須經過殯儀館。每次晚上離開外婆家,總是極端不情願,除了捨不得外公外婆,真正祕密是不敢經過殯儀館。我的應對方法是,數好車子要轉幾個彎,一路閉眼數著彎;直到遠離殯儀館才敢張眼。

對於死亡的最初思索,來自林懷民的小說《蟬》,那年十七歲;在新年期間,不敢看又捨不得放下的讀著。三十多年過去,清晰記得〈虹外虹〉一文開頭,作者引用海明威〈印第安營〉中的父子對話:孩子問父親,死亡容易嗎?父親回答,很簡單,要視情況而定。

當時對於文學風格、主義、隱喻,一概不懂。但是,《蟬》意外成為我的生死學啟蒙。

往後接觸宗教與哲學書籍課程,對生死漸有了解;捧讀龍應台的《目送》,還是淚流不止。生死之重與痛,不能用哲學理解來思考。如同作者在書中感慨,外省家庭第二代,與大陸原生家族緣斷;生命中的初次死別,往往就是至親。

《目送》談作家對父親訣別,以及對年輕兒子追尋自我、獨立出走,帶著祝福的送別。在生死之外,我看到生命的延續與包容;這令我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更寬廣的體悟。

龍應台近來一系列發表在網路上〈給美君的信〉,又給我當頭棒喝。美君是龍應台的母親,失智多年;作家透過信件,談生與死,大我與小我,上一代與下一代。她說,從失智那一刻,母親已遠離,即使生命還在。而我,如今可以隨時看望住在安養中心的父親,隨著他有限的表情綻放而高興;但心中也被提醒,如同龍應台失去美君,我在多年前已經失去父親。

龍應台如今回到母親身旁,盡著子女孝道;即將出版新書《天長地久》,將是作家對生命的另番體悟。想起林懷民引用海明威父子的對話,生命何來「天長地久」呢?這其中藏著死與生,我還無法了悟的疑惑。

經由眾多專家努力,生命教育在台灣已經紮根校園。如同生命教育主張,了解「好死」為了追求「好生」,但在教育現場,更多年輕人面對價值混亂的時代,對於「好生」比「好死」更迷惘。

生命教育已經迎向新的挑戰,透過對於「好生」的了解與實踐,讓年輕人面對死亡在生命之中的必然。

人為什麼活?沒有比曾經台灣每個禮堂都有的兩句話,更簡潔的詮釋:「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原來,天長地久不是來自死亡,而是有意義的活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