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娟瑜
童年階段寫「我的志願」,通常想當科學家、醫師、老師、護士或老闆,多年後才發現,那些志願多半是職場上的工作,是養家活口的謀生之路。
究竟問題出在那裡?幾經思考後,我認為這些「志願」不算是「夢想」的原因有三:
一、年紀小:由於人生歷練不夠、自我認識有限,往往人云亦云。
二、接觸少:求學階段尚未親眼見識其他偉大夢想的可能性,以致窄化了個人的心志。
三、恐懼多:逐漸長大後,見識到世界的遼闊、人群的多元、夢想的繽紛,卻害怕改變、害怕失敗,因而不敢「勇於追夢」。
早該出現的
來到大大人階段,階段性責任已了,自由意志任遨遊,夢想的翅膀終於翩然來臨,千萬別讓它們溜走了哦!
在《蒲公英》月刊看到一則故事,提到蘇珊渴望一個電視節目的角色,但自信不足,猶豫很久。有一天,她終於寫了一封信給節目製作人,還附上多年前拍攝的照片。
製作人約她見面時,看了看照片,然後吐露真言:「妳來得太晚了。」滿懷希望的蘇珊以為該角色已有人選,不料製作人卻搖搖頭說:「妳拍下這張照片的時候,就該來了呀!」
這種錯過良機、和夢想擦身而過的失落感,相信讓蘇珊錯愕,也悔不當初。
往往,我們有足夠的條件,也有足夠的資源,可是因為身負家庭重擔,或是火車頭已開動,不知如何及時回頭,以致和夢想擦身而過。
好吧!來到大大人階段,總該沒有藉口了吧!
文學的美夢
小學二年級時,當我從姑丈陳火泉先生(資深省籍作家)的書架,取下《法國短篇小說選》,我的人生輪廓已然有了第一筆色彩,尤其看到莫泊桑的作品《脂肪球》,更做起了「文學家」的美夢。
後來陸陸續續接觸更多世界名著,像托爾斯泰、巴爾扎克、杜斯妥也夫斯基等人的作品,都成了生命中最佳的養分。隨手一拿,就可以像隻悄然無聲的貓咪,躲在廊簷屋角,獨享黃昏靜謐的落日餘暉。
三十多歲時,我寫出了生平第一本暢銷書《栽培妳自己》,在排行榜上盤踞多時,洋洋得意之餘,才驚恐發現──當「文學家」可是很嚴肅的事,需要文采豐盛、靈感湧現,更需要鍥而不捨的意志力與體力去巧思著筆。
然而近些年寫的作品,距離夢想愈來愈遠,儘管有讀者來函感謝,版稅一而再、再而三地領,但只有自己心底的呼喚才最真實──不要再急就章、不要再寫些譁眾取寵的文字了!
寫出情緒經驗
《麥田捕手》作者沙林傑,曾被啟蒙導師惠斯退稿無數,退到他惱火得發誓,一輩子不想再見恩師。然而,惠斯老師的一句話:「要寫出讀者的情緒經驗。」終究還是進到沙林傑的靈魂深處。
這樣一句話語,在沙林傑的憤怒裡發酵,在他不停撕去稿紙的片刻燃燒……果然,他著筆真實、尖銳、清晰,寫出了人性裡躲藏不掉的情緒經驗。
我呢?
我有寫出「讀者的情緒經驗」嗎?
我能寫出「讀者的情緒經驗」嗎?
在目前不停自我探索的階段,我還沒有答案,因為「夢想」離我還有一段距離,我只有繼續鞭策自己,博覽群書、深入人群、感受生命,才能豐富內容,下筆深刻,感動自己、感動別人!這寫作的夢想絕不會放棄,我會繼續前行!
你看!旗幟正在前方飛揚,而我目不轉睛。(本專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