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斐瑜
一位香港的朋友在電話中告訴我,她及先生送給明年高中畢業女兒的禮物,是去紐西蘭或是日本熊本健行。聽聞後,我認為這是非常有意義、又能增進親子互動的絕妙好點子,對她如此匠心獨運、創造親子共處機會的聰慧,深感佩服。
與孩子共遊,目的不在累積景點,不是藉機對兒女耳提面命或是說教,也不是要做任何評比,就只是創造一段完完整整、彼此相依相伴的空間與時間,刻印在彼此的記憶相簿中,成為永遠的美好回憶。
猶記得十二年半前,兒子十歲時,先生升等教授滿七年,他向任教大學申請到紐西蘭南島基督城的坎特伯雷大學(University of Canterbury)做一年研究,兒子就在當地的Ilam School讀四年級。
基督城是一個空氣清新、美到極致的花園城市,光是我們住處附近,就有三個各具特色的公園可供周末流連徜徉。春夏之交,我們趁長假驅車南行,沿途遍遊蒂卡波湖、第阿納的螢火蟲洞、在福斯冰河遊船及健行、搭乘皇后鎮的山頂纜車與密佛頌峽灣國家公園的遊船等。每一處景點、每一刻親子共處的點點滴滴,回想起來彷若昨日才發生般歷歷在目。我們相信,透過那一年的親子共遊時光,給了兒子與我們的相處模式,更多不一樣的視野與角度。
旅行,其實是一種看見——看見孩子本體的美麗、看見孩子本體的善良與純真、看見孩子的興趣與能力,同時也看見孩子眼中的我們。
誠如《老子》第五章所云:「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對於家庭教育而言,父母若以自然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設限、不打壓、不說教,給孩子最大程度自由發揮的空間,對孩子來說,反而更能體會父母的真愛,也減少很多不必要的學習障礙;而對父母來說,給兒女適當的保護與些許教導,順其自然發展,反而能教育出獨立自主、能夠做自己也能為自己負責的下一代。
關於孩子,父母何妨在大自然面前謙卑地承認,我們其實知道得太少太少,而能在親子旅行中陪伴並感受的太多太多,這就是我深刻感受、領略到的「道法自然」的神妙之處。
(本文作者為華遠心理諮商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