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為解決少子化情形,力推「私立幼兒園公共化」,將依城鄉差異的不同,補助每個學童每年二至七萬不等的學費。其實多數幼兒家長固然有經濟上考量,但也相當在意品質,而教學品質的提升,與教師的特質、素養很有關係。
現今幼教師對幼兒的不適當照顧,仍時有所聞,因此在改善家長負擔、教師待遇與環境設備的同時,對於影響幼兒學習品質的教師教學特質,亦應加以釐清與重視。
幼教師究竟要具備哪些特質,才能受到孩子的歡迎與喜愛呢?
要富含愛心,將別人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一般疼惜愛護,給予無比的包容、鼓勵與寬待,凡事以幼兒的利益和需要為優先考慮。當幼兒感受到教師出自於真心的愛、鼓勵與關懷,往往比較能夠接受教師的各種規範和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幼兒,我們並未如西方國家以對待成人的方式相待,常要求幼兒「有耳無嘴」,希望其順應著成人的要求或期待而行。
然而如果期待幼兒能夠尊重他人,首先就必須讓他們受到尊重,例如:「教師適時提供學生選擇的機會,對於一個問題,老師可以提出多種解決方法和全班討論,讓孩子自己決定要採用哪一種等。」如此當成人學會把幼兒當一回事,幼兒也會把自己跟別人當一回事。
如果教師沒有耐心,便很容易隨著幼兒的情緒而起伏,使原先的善意化作苛薄的言詞與暴力的行為表現出來。因此教師應「適當表達憤怒」,老師在表達感受時最好使用第一人稱,例如:「我現在有點生氣!」、「我好失望!」等,宜避免出現如「你不好!」、「你太懶惰!」等第二人稱的字眼,感覺有「罵人」的意味。
不論是幼兒作業的批閱,以及教材、教具的準備等,教師往往都得利用幼兒離校之後的時間進行,長此下來,容易身心俱疲而萌生退意。因此,擔任教師這個角色,更需要無比的恆心,持續維持「認真負責」的態度,且透過與幼兒的互動教學相長,從中學習並累積更多的智慧,而成為一位更有能力的專業教師。
以上教學特質,大多是與生俱來的本質與天賦。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是個好的專業教師,但只要「有心」且具備「正向的態度」以及「高度的服務熱誠」,也可以藉由後天的刻意調整,加以改變形塑自己想要的特質,有效提升自我教學品質。
值此行政院力推「私立幼兒園公共化」政策,希望能減輕家長經濟負擔提高生育率之際,更期盼相關單位亦能同時重視教學品質的提升,讓幼兒成為重溝通、講道理、能思考、會尊重、肯包容的健康未來社會公民。
王瑞宏(高雄市╲輔英科大幼保系退休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