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來,台灣已成為東南亞移工的接受地區,但歷史上台灣也曾是農業移工的送出地,那就是一九六○至七○年代,從台灣西部或東部農村前往日本沖繩本島、八重山諸島、南北大東島等地的鳳罐工廠、甘蔗園以及製糖工廠的短期季節性移工(女工為主)。
台灣當時具備了諸多有利於農工移出的推力因素,包括:台灣與沖繩地理位置鄰近、戰前兩地人口往來頻繁的歷史背景、台灣農工擁有採收鳳梨、甘蔗的純熟技術及經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的主導等。
移工派遣業務的濫觴,可追溯到一九六二年,當時宮城仁四郎經營的「琉球殖產」,以需要農業技術引入為名,向中琉文化經濟協會請求調派三十七名鳳梨罐工人支援,是為試驗性引進的開端。琉球殖產的廠長即為一九三○年代從台灣移民到石垣島種植鳳梨、建立鳳梨王國美名的台僑林發。
台灣的鳳梨罐工人技術熟練精良,效率比琉球工人高出甚多,馬上引發當地業者爭相引進,但琉球政府仍有人數上的設限,直到一九六五年九月《非琉球人雇用相關規則》的施行,聘雇外勞的制度條件才日趨成熟;加上中琉文化經濟協會在琉的對口單位中琉協會成立,首任會長即為宮城仁四郎,從此移工派遣的業務得以正式邁入軌道。
中琉文化經濟協會主導移工派遣業務,可從以下三點看出端倪:一、請求派遣移工的企業,多為中琉協會琉方幹部所經營的鳳梨罐業、製糖業、水泥業、畜產業和肥料業,充分反映出中琉文化經濟協會與中琉協會雙方的利害與共。譬如,琉球殖產和大東糖業是兩大請求派遣移工的產業,都由會長宮城仁四郎旗下所擁有。
二、派遣移工除了百分之八十為本省台籍者外,還包括在台的反共義士、歸國僑胞、義胞等。中琉文化經濟協會首任理事長方治身兼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副理事長,在他的主導下,將移工派遣與災胞安置、就業等事務相結合。
三、移工選拔、出國手續及勞務契約等事項,由中琉文化經濟協會會同經濟部、外交部、內政部、僑委會、全國工業總會、省國民就業輔導中心等相關部會統籌辦理,保障台灣移工在琉球當地的薪資權益、勞務與人身安全。出國前夕還在國民黨黨部或僑委會為移工辦理講習,包括中琉關係、出國須知、琉球勞工法令等,勉勵工人努力工作之餘,也要注意榮譽為國爭光、保持大國民的風度、加強中琉友好關係。
台灣農業缺工嚴重由來已久,日前蔡英文總統承諾由雲林縣率先試辦引進外籍農工,縣府建議讓工廠外勞利用假日到農場打工,因勞基法修法後,外勞加班機會變少,如能利用休假日打工可增加收入。但勞動部認為,現行移工政策不開放農業移工,工廠移工到農場打工就是違法。農委會則表明外籍農工尚無開放期程。
要合法有效地解決農業缺工問題,相關部會如何協調、中央和地方、法規和現況之間的落差如何填補,鑑往知來,從台灣曾經是農業移工送出地區的歷史經驗中,或許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邱琡雯(嘉義縣╲ 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