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嘉祥(資深媒體人)
二○一八年平昌冬奧九日開幕,南、北韓將攜手參加開幕典禮,也再次向世人證實:體育運動不失為人類尋求和平的最佳途徑。
歷史告訴我們,體育運動是人們和平的競爭手段之一,在運動場上「競賽」、「鬥爭」,滿足了人類天生愛爭強鬥勝的本能,卻不會傷害生命,反而拉近距離成為朋友。
古代奧林匹克山上的夏季競賽,促使希臘邦國停戰言歡。遠的不說,談近的,一九七○年代,中國大陸的「乒乓外交」促成和美國建交。
更近的實例是將要舉行的平昌冬奧,讓劍拔弩張的南、北韓恢復談判。去年美國、日本進行軍事演習,中國大陸、俄羅斯展開外交嗆聲,希望制止北韓核武威脅,但是都無進展,一個冬奧卻輕易平緩了局勢,看發展經過一波三折,讓大家訝異不已。
台灣海峽兩岸同胞同文同種,大家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也有同樣的民族特質,體型一樣,肌力、耐力也都完全雷同,在體育競賽場上呈現的輕靈技巧、團體合作堅強特性沒有兩樣。
中華民族在上個世紀前半,曾經被譏笑為「東亞病夫」,不但戰場失利,就是在運動競賽場上也乏善可陳。
但是,從一九六○年代,中華民國代表團在羅馬奧運開始得獎牌,在菲律賓、東京、曼谷亞運拿金牌,寶島健兒走出低谷,發掘出來一條在田徑、棒球、高爾夫的致勝道路。
兵多將廣、高頭大馬的大陸體壇更厲害,他們依東北、華北、華南人種各擅勝場的特色,在排球、籃球、舉重、體操、跳水、桌球、羽球都取得世界頂尖的成績,經常在奧運、世錦賽摘金奪冠。
一九八○年是個分水嶺,在此之前兩岸體育團隊不接觸、不交流,形同陌路、勢如水火。兩岸的田徑國家隊在一九八○年春天的美國洛杉磯,受邀一起參加七項在南加州的比賽,開啟了兩岸體育交流的大門。
選手們在運動場比賽,在選手村一起聊天、餐敍、交換禮物。教練們則由生疏而熟絡,他們交換訓練心得及執掌兵符經驗,也研討出適合華人的最佳運動指導法。於是,台灣教練向大陸傳授了棒球、高爾夫、網球、橄欖球的訓練法。
大陸教練也開誠布公地向台灣選手教導舉重、桌球、體操、游泳等運動,結果,雙方的運動團隊都取得長足進步,成績大幅躍進。
台灣的棒球教練從吳祥木、江泰權起,為荒漠般的大陸棒球園地注入活水,如今還有張昭雄等人持續為大陸基層棒球努力。
台灣的橄欖球教練陳良乾,曾經到過東北指導當地大學生。台灣的軟網廖俊一也曾經在北京現身說法,指導他們選手發出「切發球」,後來大陸選手在奧運、亞運的橄欖球、軟網比賽,都有很好的成績。
二十多年前台灣高爾夫界發起「海峽盃」高球賽,將大陸原視為「資本主義運動」的高爾夫從基本動作教起,選手從無變有,從小咖變大咖,有的女將還超越台灣選手成為世界數一數二。
「兩岸合作可以征服世界」不是夢話,南北韓的近日發展,給我們非常鮮明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