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事】 斬飛蛇

文╱吳鈞堯 |2018.02.07
2759觀看次
字級
斬飛蛇

文╱吳鈞堯

榮德堂哥可能有一件過不去的心事。這事相反的,非常滑,到了春天蛻皮後,牠的身體會壯一點、長一些,猶如堂哥對牠的惦念會深一些,或許也更疼了。

這是堂哥與一條蛇的故事。蛇,在藍天下,幾朵白雲彷彿無憂,才有空閒逗弄它自己,變成龍與虎、玫瑰與百合。午後的村頭很靜。農夫早早起床下田,他們獲得的回饋是養一頭午睡。磚牆很靜、間隙裡的青苔很靜,連看門的狗也是,趴伏蔭涼處,每一條入村的小泥路,連飛塵都暗了。

不聽媽媽的話的孩子,都在樹林裡嬉戲。聽話的孩子被媽媽半強迫性地帶上眠床,他們睡不著的眼,巴望著那道跨不過去的門檻。我當時是跨過去了,約莫五、六歲大,沒午睡、也沒往林子去,呆坐清風偶來的客廳,對抗炎熱與寂寥,並且期待著一點新鮮。

那天如同以往,幾個十多歲的高中生在老家屋後野林嬉戲,拿彈弓,撿拾小石粒對準麻雀、斑鳩射擊;或者執竹竿,桿頭繫上一只塑膠袋,罩住來不及飛走的蟬。正是風聲與蟬聲遮掩青春的過度喧囂,而藍天的藍、白雲的白,都掛得遠。

有人注意到相思樹根有點什麼物事浮動,是一條蛇蜷縮樹洞,那緊縮的模樣,彷彿知道青春莽撞,莫攖其鋒。少年仔發現蛇,而且決定捕蛇,跑回家拿了張魚網,在這當下,警覺到這正是等待已久的事,跟著跑進樹林。樹林茂密,日正當中兀自冷,但群人圍聚,樹林子像讓出一條路了。少年分持漁網,小碎步靠近,宛如十面埋伏獵一頭虎。他們蹲下來,持網的手逼近樹洞。蛇在洞內吐信,牠也慌了,身軀東一縮、西一扭,牠應該是鼓足了勇氣,忽然一竄。

蛇飛竄而出的方位,正是榮德堂哥,他的手一鬆,漁網落地,蛇狼狽翻過山溝,跌得不見蹤影。我們一起回到還在午睡的村頭。我不知道少年仔回到各自的家,不午睡,沒電視看,都在做些什麼?我移動一個板凳,坐在陽光晒不到地方,泥地上,熱得連蚯蚓都看不到。我想起堂哥鬆開的手。

身為旁觀者,蛇都跟緊我一輩子了,當場以及隔天又隔天的訕笑,必定就像錦衣衛了,牢牢看著堂哥。

看到「斬飛蛇」招牌字樣時,想起了堂哥跟他的蛇、以及孩子跟他的蛇。

那是孩子五、六歲大時的事,陪同我參加彰化福興穀倉破土儀式,趁著空檔,我們悄悄溜進破落的穀倉。穀倉是磚砌的,人面獅身一般,沒有頭與臉,但見身軀肥肥趴著,不只一個,而是一連好多個,或平行或錯置,該都是為了讓牛車得以開進來,以及迴身。牛跟稻穀,以及秤穀物、賣穀物的人都不在了,曾是稻穀的堆積處,而今晒著天光。沒有樹根與野洞,當然也沒有蛇,隔天回家,兒子身上出現兩兩對稱的咬痕;那痕跡,不差不倚,恰像蛇的兩個毒牙。

我確信孩子被飛蛇咬了,是在看了幾回醫生,仍苦無對症之藥,一天回父母家,聊到此劫,撩開孩子上衣、捲高褲管,父親一眼認出,「被飛蛇咬了……」

飛蛇,也有人稱「皮蛇」,該是「飛」與「皮」,普通話以及閩南語,發音近似的緣故。飛蛇,西醫稱「帶狀皰疹」。民間傳說,飛蛇如果沿身體繞一圈,人命不保,它侵犯的是神經,疼痛時呈區域放射,非常疼,而且不只一個點,而是一個部位、一個面積,孩子症狀不疼,但是非常癢。醫生開立的任何止癢藥都無法禁止孩子撈向患處,搔幾把,儘管愈搔愈癢了。

母親在那一天當了大法師,跟後來我在網路上看到的影片一樣,有老婦幫孫女、有大叔幫鄰居,「斬飛蛇」。他們直接在馬路上斬起來,有拿鋤頭、有執鏟子,都一律繞著患者轉。他們邊轉邊斬,像阻止飛蛇在人身,繞成一個圓。一個小女孩拎著一瓶汽水,走過老婦後頭的客廳,拿起遙控器,看她的電視;有機車騎士好奇停下,與旁人交談,不久騎出鏡頭外。唯一不受打擾的是斬飛蛇的人。

患者苦衷一致,面臨藥方跟把脈難以到達的神祕之處,只好信一回偏方。父親說可以跟鄉親借藥,馬上外出商借,母親拿來一只鍋蓋放在門外,讓兒子的一隻腳踩住鍋蓋,囑咐念完禱文後,快帶著兒子走,「記得,不能回頭。」母親特地加重語氣「不能回頭」。

孩子癢了好幾天,這才發現皮膚除了痛、疼,還可以癢得打滾、哭泣,乖乖聽話,臉向外,怯生生踩著鍋蓋。母親把摺好的紙錢,用紅線綁成一串,鋪在鍋蓋,手拿菜刀,邊讀禱文邊切紅線:「斬飛蛇,斬鍋蓋,爸姓根,媽姓蔡,斬斷斷,走遠遠」,一念七遍,母親眼神示意,我抓緊兒子,頭也不回地下樓。

以後,當我從爸媽家下樓,背對著樓梯,都會想起母親喃喃的咒語,伴隨著扣地、扣地,刀背跟鐵鍋的敲擊,當時不是藍天,而是暗夜了,我帶著孩子跟他身上的一條蛇,回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