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一凡
牙齒是生長於許多動物的口腔內,用於咀嚼的鈣化物體。口腔雖然只占人體的一小部分,但是結構繁複,需要共同運作幫助我們飲食、說話及咧嘴笑。健康的牙齒更可以改善外觀,令我們感覺更有自信。
唐朝文學家韓愈因為牙齒不適,讓他非常悲觀。他在給姪子的〈祭十二郎文〉寫道:「我還沒四十歲啊!但已經『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了,你的爺爺、爸爸,也就是我的爸爸、哥哥,都去世的早,現在連你都先離我而去,我的大限是不是也快到了!」
以現代醫學來說,韓愈應該只是得了牙周病或蛀牙,如果及早治療,是能完全康復的,根本就不至於「齒牙動搖」。不過在現代即便齒牙動搖亦無妨,只要花一筆錢,就能裝上媲美真牙的陶瓷牙齒,但是一顆要價不斐,健保也沒給付。
假如韓愈活在現代,依照牙齒壞爛的程度,再加上文人的貧困,絕對激發他愛與人講道理的因子。他或許會寫信給總統,建議植牙納入健保,並不斷在臉書上直播、徵求「讚」,舉辦集滿三十二萬個讚就上街「守護牙齒」的遊行,引起一陣話題熱,但熱潮過後呢?大概就像壞掉的牙齒一樣被處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