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吐魯番,除了到聞名的葡萄溝,感受炙熱天氣下的清涼綠意、品嚐那絕無僅有的美妙葡萄滋味之外,不可不看的是新疆的偉大灌溉工程--「坎兒井」。
吐魯番是出名的火州,終年氣候乾燥炎熱,當地人常戲稱:吐魯番也是有下雨的,只不過尚未落地,在半空中就被高溫給蒸發了。
事實是,雖然天山降雨量大,但河水一出山口就滲入砂礫中,對於低於海平面的吐魯番窪地來說,無異雪上加霜,水資源的取得就更加困難了。為了生存不得不克服惡劣環境,「坎兒井」就是這樣發展出來的。
「坎兒井」是一種利用地下渠道輸水的水利灌溉工程,天山雪水終年不化,是建構坎兒井最有利的條件,它利用地面坡地,引來天山雪水,將明渠、暗渠建築在地底下,再利用豎井、澇壩汲水。
吐魯番地區的坎兒井有一千一百多條,總長五千多公里,最長的井可達二十公里,短的祇有一百公尺左右,「坎兒井」的清泉澆灌滋潤吐魯番大地,讓火州戈壁變成如今的綠洲良田,生產出馳名中外的葡萄、瓜果,因此稱「坎兒井」是大戈壁灘和吐魯番的生命之泉,可真是一點也不為過。
「坎兒井」是新疆人創造的,早在二千年前的漢代就已出現雛形,現存的吐魯番坎兒井多為清代以來陸續興建的,因禁菸而貶謫新疆的清末名臣「林則徐」,對坎兒井大為欣賞,曾積極鼓勵農民開發,所以當地百姓為感念林則徐,稱「坎兒井」為「林公井」。
「坎兒井」有許多不同於一般灌溉水的優點:不需用抽水工具,使水自行通過渠道,地下渠道既減少蒸發又防風沙堵塞、水質甘冽清澈,使得炎熱的火州也有清涼消暑的聖地。
吐魯番盆地的「坎兒井」居中國之首,是不可或缺的灌溉工程,也是淵源流長的古蹟文物,它不但造就了吐魯番「瓜果之鄉」的美稱,也是新疆地區特有的風俗文化。到吐魯番,除了品嚐有名的葡萄,也別忘了好好參觀偉大的「坎兒井」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