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名句》知來者之可追

文心工作室編著 |2007.05.28
27174觀看次
字級

◆名句誕生: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為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東晉‧陶淵明〈歸去來辭〉

◆讀懂名句:

回去了吧!家鄉的田園都要荒廢了,為什麼還不歸去呢?既然自己都認為心志已經被形體所驅使了,為什麼還要在這裡惆悵又獨自傷悲!覺悟了過往雖然無法挽回,但未來還可以把握住;實在是這段迷失的路途走得還不算遠,醒覺了今天這個決定是對的,昨天是錯的。

◆文章背景:

這篇文章原名是〈歸去來兮〉,蕭統的〈陶淵明傳〉和〈文選〉刪掉「兮」字,變成〈歸去來〉,又因為本文的文體屬於辭賦類,所以後來又加上文體名「辭」,合稱〈歸去來辭〉。

在這篇〈歸去來辭〉之前,陶淵明有一段序,說明寫作的緣由。陶淵明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官宦世家,其曾祖父是有名的搬磚陶侃,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官拜「大司馬」(類似今天的國防部長),陶淵明的祖父和父親也作過太守(相當於現在的縣市長)。

可是陶淵明的父母都在他小時候就過世了。在他年少輕狂時,也曾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錯〉的遠大志向,但東晉的政治非常黑暗,陶淵明對政治十分失望,不想同流合污的他屢屢辭官,但是現實生活常常逼得陶淵明不得不低頭。

在〈歸去來辭〉的序中,陶淵明自道「幼稚盈室,缾無儲粟」,陶淵明有五個孩子,而家中的米缸卻是空空如也。陶淵明的叔父看不過去,便介紹他去作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剛好潯陽郡派遣督郵來到彭澤縣,從屬的小吏跟他說:「應該要穿戴整齊,恭敬地迎接這位長官。」陶淵明歎了口氣說:「吾不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奉鄉里小人。」之後,他結束了官宦生活的十三年,開始了他歸隱的日子,所以作這篇〈歸去來辭〉以明己志。

◆名句故事: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可簡化為「以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十六字。前兩句其實是脫自於《論語‧微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孔子去到楚國時,有個楚國狂人名叫接輿,跟孔子說:「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接輿是位隱士,他以相傳太平盛世才會見到的鳳鳥來比喻孔子,暗喻孔子在這個紛亂的時代沒有隱居起來是德行的衰敗。他勸孔子,過去既已無法改變,未來還可以把握,趕緊算了吧,現在的為政者都是很危險的!陶淵明在此暗用楚狂接輿的典故,其實也是他心境的寫照。唐代詩人王維在〈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裡,便將楚狂接輿和五柳先生陶淵明連接起來:「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新說名句:

時間的流逝與不可逆性是文學作品中一個重要的基調。「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這句成語體現了古人對時間最直接的概念。《莊子‧知北遊》:「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正因為人生如此短暫,惜時與及時行樂成了一個重要的課題,所以陶淵明說:「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李白一向是及時行樂派的代表。他對時間空間的看法是:「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春夜宴桃李園序〉)。對於時間的無法停駐也曾發如此之感嘆:「恨不得掛長繩於青天,繫此西飛之白日」(〈惜餘春賦〉)。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詩中,李白說:「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昨日都已經過去了,不管是錯是對,都將隱沒在時間的洪流中,可以把握的是明天,當不稱意時,就逍遙天地間吧!

而惜時的感慨就更多了。元人盧摯在〈雙調‧蟾宮曲〉中說:「想人生七十猶稀,百歲光陰,先過了三十。七十年間,十歲頑童,十載狂贏。五十年除分晝黑,剛分得一半兒白日。風雨相催,兔走鳥飛。仔細沉吟,都不如快活了便宜。」「人生七十古來稀」便是從這首小令來的。

(商周出版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