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信仰──「走在信仰的道路上」

文/人間社記者胡文豐 |2017.12.24
1577觀看次
字級
心保和尚 圖/人間社
吳淑貞居士  圖/人間社
陳彩萍居士 圖/人間社
宋孟政居士 圖/人間社

文/人間社記者胡文豐

福慧家園共修會十二月十七日講座主題「談信仰──『走在信仰的道路上』」,禮請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主持,邀請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監事吳淑貞、桃竹苗協會會長陳彩萍、清水分會督導宋孟政與談,分別就學佛前的信仰、什麼原因信仰佛教、如何以信仰面對人生的困境等議題,分享星雲大師教導的智慧法語及生命體驗,一致認為只要有信仰,就能帶來內心的光明智慧,提供身心精神力量的泉源。

「信仰,跟生命一樣重要。」心保和尚提到,因為「相信」,心目中認為有價值、有幫助的,都是信仰的層面,所以念佛、打坐都是信仰,可以帶來身心力量。

「世間最大的財富不是黃金珠寶,而是信仰。」心保和尚以星雲大師開示法語說明,財富買不到親情與健康,價值的範圍有所侷限;而信仰帶來的精神泉源,則能受用一生,因為有信仰就能「斷疑生信」。

學佛是為了解脫嗎?沒有正見就無法解脫?人之所以輪迴,是因為妄想「分別」,生與死也是妄想。心保和尚舉例,曾經有信徒問佛陀,到恆河沐浴就真的可以消除業障嗎?佛陀回答:「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恆河中的魚不都成佛了嗎?」他進一步說明,有足夠的智慧,能夠時時懺悔,就能讓心中得到清淨,壞的行為與意念不再產生,這就是好的信仰。

「迷信也是一種信仰,總比沒有信仰來的好」。陳彩萍以家鄉馬來西亞的習俗分享,每每因為母親的信仰被要求「過火、過刀橋」,心中很不開心,也相當排拒,所以家人要到寺廟拜佛時,總選擇盡量閃躲。後來舉家搬遷到台灣,看見明亮、現代化與莊嚴的佛光山寺院,以及法師親切問候及優美的梵唄,讓她心生嚮往,才開始與佛教信仰結緣。

陳彩萍說明,擔任佛光會會長期間,在關懷九二一地震的受災戶時,看到許多往生者,心情非常低落。幸得大師開示:人都會生老病死,能夠有慈悲心去關懷他人,將他人當作親人,就能對往生者不懼怕。有正見、正念,便能夠發歡喜心、慈悲心並生起信心。她表示,因為有信仰就能產生信心,有信心就能擁有力量,自然能夠勇往直前,服務眾人,從而克服從小對信仰的障礙。

「心好,不怕夜半鬼敲門。」吳淑貞提及,由於受過高等教育而自恃甚高,對於宗教並不相信。一次偶然逛街時,看到莊嚴的佛光山台北道場,更因攝受人心的誦經音聲而心生佩服,便開始陪同家人學習誦經。她進一步說明,原本每天的生活重心,除了照顧小孩,就是逛街採購;自從有了信仰,在家人支持與時任台北道場住持的永平法師鼓勵下,接任佛光會幹部,不但成就佛光家庭,更改變自己原本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

吳淑貞分享,擔任會長期間遇上九二一大地震,造成台北東星大樓震垮,為了關懷災民,堅持留下來協助,成立救災中心、搭建帳篷、撫慰災民及救災弟兄等,也因為有信仰,產生很多助力成就善緣。她說,誦經可以平撫心情,也能種善因、結好緣,更堅定信仰佛法的初心。

宋孟政表示,早期對信仰不甚了解,祈求神明時都會先許願「金榜題名後才還願答禮」,如果沒有達成願望就算了。由於執著的個性,造成自己在學佛前,做事都相當不如意,直到小孩在十九歲過世後,才有了改變。經過師父的開示,他漸漸學習放下,也不再心存罣礙,能夠以一顆無所求的心禮佛還願。

宋孟政並分享「四給」的重要性,自己要先「有」才能給別人,如果自己都不歡喜,如何能給別人歡喜?懂得布施,就能得到歡喜與感謝。有誠心,就會有感應,自然對佛法生信心。

諸佛慈悲,不捨眾生。心保和尚表示,慈悲無障礙,不但能感到歡喜,也會帶來好因緣。「一佛出世,千佛護持。」肯發心就會有人共同護持,信仰是內心的財富寶藏,更是身心依靠的力量,有信仰,人生就有幸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