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佛陀在菩薩因地時,為一位大商人,名叫仙歎,非常富有,信奉佛洲,通曉佛教典籍,領悟世間無常,明白榮耀與生命並不長久,財富也不是自己所有,只有布施的功德才能永存,不會磨滅,因此周告百姓:「如果有窮困貧乏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任意索取。」如此過了幾個月。圖/人間社
文/書緣
以前佛陀在菩薩因地時,為一位大商人,名叫仙歎,非常富有,信奉佛洲,通曉佛教典籍,領悟世間無常,明白榮耀與生命並不長久,財富也不是自己所有,只有布施的功德才能永存,不會磨滅,因此周告百姓:「如果有窮困貧乏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任意索取。」如此過了幾個月。
因為當時政治寬厚,人民富有,沒有缺乏錢財的人,仙歎心想:「那就將金錢換取藥材,救護人民的疾病吧。」於是購買上好的藥物,醫治人民百姓的生命。仙歎仁慈撫育百姓,關懷備至,所施的恩惠德澤,無所不遍。多年之後,仙歎的道德芬芳,如香遠布,遠近皆聞,四方的病人奔馳而來,來往的人們都讚歎仙歎的寬宏溫和,德行可以與天相比並。
仙歎耗盡財物,於是親自出門開發財源,離家一百多里,在一條河的上流,遇到許多乘載重病病人的車輛,仙歎問:「你們要去那裡?」
病人回答:「我們要去仙歎的處所,希望能保全殘年。」
仙歎聽完,立即返回,向國王借貸五百兩購買藥物醫治,所有病人都得以痊癒。
之後仙歎與商人入海採寶,獲得許多寶物,回程時改走陸地,在行路上缺乏飲水,仙歎發現一口井,呼喚大眾打水飲用,自己卻等到最後才取水飲用。仙歎飲水時,同行的商人們看見仙歎所採的白珠珍寶,光輝照耀,超群出眾,起了惡心,因貪念而殘害聖賢有德之人,推擠仙歎,將他投入井中。仙歎的仁慈德行感動神祇,在井中接捧住,沒有受到傷害。
商人回國後,國王問商人:「仙歎在那裡?」
商人們回答:「離國之後就分開,不知道他的去處。」
國王有疑,又問:「是不是你們把他殺了?」
商人違心而說:「沒有。」國王無可奈何。
仙歎在井中,看見旁邊有洞穴,依循著洞穴前進,出到井外,整整走了七天,才回到國內,並覲見國王。
國王問仙歎:「你怎麼空無所有的回來?」
仙歎回答:「時運不濟。」
國王心中省察,想:「其中一定有原因。」於是召喚商人們,問:「你們誠實道來,如果承認罪行就饒恕一命,如果欺瞞詐騙,難逃死罪。」商人們心驚,馬上俯首稱罪,國王將商人們交付牢獄中定罪。
仙歎得知之後,奔赴至王宮,流淚向國王叩頭請罪,請求饒恕商人們。國王說:「這樣違反國家律法。」
仙歎再次請求說:「商人們愚痴,知見顛倒,不懂罪業因果,請原諒他們的無知。」
國王嘉許仙歎的仁慈廣施,饒恕商人們的罪過,命令歸還原物。商人們感恩讚歎:「仙歎如果沒有信奉佛教,如何會有這般的仁慈啊!」於是各自挑選名貴的寶物,送還給仙歎。
但是仙歎只接受一半,商人們跪地叩頭,請求說:「承蒙你的護祐,我們才得以保全性命,請要全部接受啊!」於是仙歎勉為其難接受,將部分寶物歸還了國王的借貸,剩餘的財寶作大布施,救濟人民百姓。
國王和臣民因受仙歎感召,受持佛戒,子孝臣忠,天神護衛,國泰民安,舉國施行仁德。
佛陀說:「當時的仙歎就是我。」
菩薩慈悲惠施無有邊際,如此行布施波羅蜜。
──節譯自《六度集經》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