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統計一○五年底我國原住民人口為五十五點三萬人;較一○○年底增加三點三萬人。原住民人口的年增率較全國年增加率約高五倍。推其原因除出生外,由族別之認定及婚姻關係改變族別身分亦為主要原因。
按性別分,男性二十六點九萬人,女性二十八點四萬人,性比率百分之九十四點六,且逐年降低。推其原因,主要由於男性平均壽命較女性短,且意外死亡較高所致。
依原住民身分區分,山地原住民二十九點四萬人,占百分之五十三點一,平地原住民二十六萬人。平地原住民,自民國一○○年以來增加率最高。
原住民目前計有十六族,各族人數不等;其中以阿美族人口最多,占百分之三十七點三,大部分居住於花蓮縣,排灣族、泰雅族合占百分之三十三點八。
依據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就業狀況調查」結果,一○五年原住民十五歲以上勞動力為二十五點八萬人,較一○○年增加二點七萬人。在各年齡組歷年之勞動參與率均高於全國整體。失業率亦較全國整體為高,但近年差距逐漸拉近 。
原住民由於多數家庭經濟情況不佳,經濟所得有限,年輕人較早即負擔家計,進入勞動市場的年齡較低,且教育程度亦多在國民小學、國民中學,輟學比例較高,不但使勞動參與率偏高,更影響到就業時所從事的行業與職業。
一○五年時原住民就業人口數為二四點八萬人,較一○○年增加二點九萬人,提高了百分之十三點一,增加比率高於全國整體甚多。就原住民在勞動市場所從事的行業來觀察,營造業占十八點四,製造業占百分之十六點四,農林漁牧業占百分之十點七,住宿及餐飲業占百分之九,批發零售業百分之九點一,其他各業占百分之六點四;由行業別來看,多數在營造業、製造業,與全國整體的以服務業為主恰恰相反。原住民之從事服務業者為數甚微;可見原住民因居住地區、人際關係與社會對原住民的種族歧視等原因,在行業上受到限制。
原住民在勞動市場上所任之職業,則與全國整體相差最巨。在技藝、機械設備基層技術勞力工占百分之四十七點四,服務業占百分之十八點三,專業人員及助理人員占百分之十九點一。從這裡可以看出,原住民因為居住地區、教育程度、專業經驗及工作習慣的關係,其所從事之職業多屬非專業性,且無論在那一行業,其職業均屬最基層以體力勞動為主。泰半在最基層工作,且少有升遷與進修之機會。
由於原住民失業率較全國整體高出甚多,政府擴大辦理「原住民短期就業措施」,失業率雖漸形下滑,但所增加之就業人口多屬非典型就業,所謂非典型就業即指部分工時工、臨時派遣工。從事非典型工作的原住民在一○五年百分之二十三點八,部分工時者占百分之十五點一,相對於全國整體的占百分之七及三點七,均高出三至五倍。
原住民族委員會在改善原住民就業狀況上,宜從提高原住民教育程度上著手,如在花東地區設立服務業職業教育專門學校,改善原住民生活習慣與工作態度。儀式性的活動可以減少些,將錢花在真正提升原住民生活品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