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回娘家,瞧見母親一人在搓湯圓,問她:「冬至未到,怎麼要張羅湯圓呢?」她回答:「下個月冬至,你弟弟要到深圳,不能在家過節日,明天他要回來,先煮給他吃。」
圖/梁純綉
文/梁純綉
上個月回娘家,瞧見母親一人在搓湯圓,問她:「冬至未到,怎麼要張羅湯圓呢?」她回答:「下個月冬至,你弟弟要到深圳,不能在家過節日,明天他要回來,先煮給他吃。」
「母思子長江水」一點都沒錯,母親在茲念茲的就是子女,中國人講究「平日沒團圓,冬至一定要團圓」,在母親的思維裡,一年的末梢更是要讓孩子吃到母親親手做的湯圓,這樣才是圓滿。
當場,自己趕緊加入搓湯圓的行列,不由得回憶起童年時光。
五○年代,市面上沒有販售搓好的湯圓,一切都得DIY。作湯圓,要先將糯米浸泡一個晚上,次日將浸泡好的糯米,商請家裡有石磨機的鄰居代磨。
幼年的我,每當目睹粒粒糯米,通過石磨機變成白色米漿,汩汩流到棉布袋裡;而米漿經過大石頭的壓擠,又由液體變成塊狀,這一連串的過程,像變魔術般,讓我深深著迷。
事實上,打從冬至的前幾天開始,整個村莊就已散發「準備吃湯圓」的氣息。走在路上,可以目睹人們用手提、用肩扛、甚至用三輪車載著糯米去磨成米漿,彼此聊天的話題也是圍著湯圓打轉,感覺空氣裡都有糯米的香氣。
壓軸好戲是冬至前夕,吃飽飯後,家人圍坐在餐桌前,先由婆婆媽媽級的大人將糯米糰揉成長條狀,分成小等份(她們經驗豐富,每一等份的米糰重量均勻,湯圓的大小才會一致)。接下來孩子們才粉墨登場,小手心先練習搓一個、接著兩個,等到手掌心可以像大人般,同時搓三個、四個湯圓時,家人都會頻頻讚美你。
隨著外買的方便,冬至前夕,家家戶戶搓湯圓的「榮景」已少見,母親健在,可以繼續品嘗「媽媽牌湯圓」,委實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