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斤論兩一定要用電子磅稱嗎?圖片裡的女士(我阿姨),拿起古早的秤,熟稔的稱起一串蕉的重量,神情多愉悅!圖/梁純綉
文/梁純綉
稱斤論兩一定要用電子磅稱嗎?圖片裡的女士(我阿姨),拿起古早的秤,熟稔的稱起一串蕉的重量,神情多愉悅!
成長於農業時代的人對於秤應不陌生,買賣菜、肉、魚……等民生物品,都得透過秤來度量。秤是做生意的人不可或缺的謀生工具,因此有句俗諺說:「秤頭就是路頭」一一路頭,就是「生意」,秤頭足,生意自然好,就能永續經營。
我的嬸婆開雜貨店,小時候常跑到她家玩耍,印象很深刻的是,每當她提起秤稱物品時,都會讓秤桿的尾端微微揚起,嬸婆說:「如果秤桿呈水平表示斤兩剛剛好,垂下則是斤兩不足,若微微揚起就是『秤頭足』,做生意務必公道、厚道,寧可多給人一些,千萬不可占人便宜。」長大之後,回想起嬸婆的生意經,它所代表的正是敦厚的「古道」。
提起「秤頭足」,客家人的說詞是「笑面」,意思是賣方非但給予足夠的斤兩,還特別多優待給買方,比方稱一斤綠豆給十七兩;半斤糖給九兩,這樣消費者不是很歡喜嗎?「笑面」二字用得真傳神。
一把秤的構造有秤頭、秤桿、秤鉤、秤星、秤錘,物品的重量,就是靠秤錘來決定。少了秤錘,秤就英雄無用武之地,客家人有句諺語「公不離婆,秤不離砣」(砣就是錘)來形容夫妻的鶼鰈情深,就是脫胎於秤中的「秤」與「錘」。
也有句歇後語說「吃了秤砣鐵了心」,藉著秤錘(砣)的堅硬譬喻下了最大的決心,既是破釜沉舟,也是義無反顧,更可能是與石俱焚。
在諸多與秤有關的詞彙裡,我最鍾情的還是「秤頭就是路頭」,因為,其中有最可貴的情操一一誠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