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一忠
余Sir是昔日軍中袍澤,從軍校一路到部隊,認識超過四十年了。他官拜中校,我的位階是士官長,除了長官部屬關係,也是街坊鄰居,加上個性相投,閒暇時常一同小酌聊天,可說是「麻吉」的摯交。
告別軍旅生涯後,我留在南部謀職,他返回北部就業,彼此都很忙碌,見面機會銳減,頂多偶爾電話連繫,友情昇華為「君子之交」。
十多年後,余Sir長子結婚,希望我撥冗參加。參加喜宴是件好事,但紅包價碼卻也是個學問,我正為此費神,余Sir卻言明不收禮金;我當這只是客套話,娶媳婦是樁美事,當然要送禮致賀。
婚宴當天,走進大廳不見有人收禮,頗感納悶。於是美食上桌後,便依照鄉下習俗,私下塞紅包給余Sir,沒想到他認真地說:「你們都是我的摯交好友,專程北上祝賀,我高興都來不及了,怎麼還能收禮呢?」
婚禮莊嚴隆重,氣氛柔和溫馨,余Sir致詞時提到,多年奮鬥事業有成,想藉機表達謝意,也不願賓客為難,因此堅持不收禮金。宴席中場,他也特地過來寒暄敘舊,開懷暢飲話當年,一場老友聚會,可說是賓主盡歡。
多年後余Sir女兒出閣,婚宴依舊維持往例,「人來就好,紅包免了。」兩場不收禮金的婚宴,在現今社會殊為罕見。
歲末年終,正是結婚的旺季,相信很多人正為了紅包大傷腦筋,給多了荷包失血,給少了說你不懂人情世故。其實,若是真正的知己,又何須衡量禮金多寡,畢竟「紅包有價,友情無價」,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