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葦(職能治療師)
小瑜媽媽:
袁老師您好,小瑜今年四年級,是個診斷為亞斯伯格症的孩子。這孩子的內心充滿負面思想與情緒,在學校,小瑜會覺得別人的言行常惡意針對她,回家後也常會因為一點小事就崩潰,歇斯底里地哭喊。醫生開給她抗焦慮的精神藥物,心理師也提醒我追溯小瑜嬰幼兒時期,是不是有心理創傷的經驗?我試著回想,小瑜的確不只一次因為不聽話,被幼稚園老師關在小房間而哭鬧不止。
這學期以來,我用角色扮演與互換的方式,跟小瑜討論衝突經驗,感覺她在進步中。然而現階段讓我感到困擾的是,當我帶小瑜參加親職講座等活動時,她會突然跑去把燈關掉,逼得我不得不在眾多家長面前斥責她。然而,她並沒有因此修正不當的行為,我用角色互換與的方式和她討論也無效,每次活動,舊戲一再重演。
如此惡性循環,我和班導師都被小瑜弄得好累。請問袁老師,我該怎麼辦呢?
袁老師解題祕技:
媽媽您辛苦了,很高興聽到您分享在藥物的輔助下,採用角色互換的溝通技巧,和小瑜討論與同學衝突的經驗。您用心地教養小瑜,真的相當專業。
至於小瑜在團體活動進行中的關燈行為,我們首先要探討這個行為背後的動機。
表面上看起來,這是一個故意、引人注意的行為(call attention)。「渴望被注意」是人的正常需求,當孩子在生活、課業上得不到肯定或成就感,又想被身邊重要的人注意時,常會用一些幼稚或負面的行為來刷存在感,得到立即的關愛眼光。
一般我們處理這類行為的方法如下:以溫柔的眼神注視孩子↓忽略其負面行為↓引導孩子以正確的言行表達↓對正確言行給予立即的正向回饋。
而小瑜在人多的場合,突然把燈關掉,造成現場一片漆黑,使人們處在驚嚇與害怕的氣氛中,她的動機,除了希望被許多人注意外,我們可以合理推估,那與童年被關在漆黑小房間的心理創傷有關。
那是一種情緒宣洩,一種經驗的分享,一種對童年記憶的報復,一種希望別人也能感受到她曾經歷過的痛苦的故意行為。因著亞斯伯格的人格特質,小瑜在充滿挫折的心態下成長,但其實她真正想表達的是:我好孤獨、我好害怕,為什麼沒有人知道?
只是當這種狀況在公開場合發生時,媽媽在群眾嫌惡眼光的壓力下,早已經羞愧得無地自容了,哪裡還有理智去執行「以溫柔的眼神注視孩子」及「忽略其負面行為」呢?最正常的反應,就是整個人惱羞成怒,當眾斥責她,形成另一個親子衝突的對立。而孩子心底深處的創傷依舊沒有被同理到,於是,同樣的戲碼就一直重複上演。
建議小瑜媽媽可以這樣試試看:
當小瑜下次又在活動進行中關燈時,首先,媽媽一定要克服惱羞成怒的情緒,挺身而出,不讓小瑜直接面對其他人的負面情緒與眼光;然後帶著小瑜把燈打開,並當眾道歉干擾了活動的進行(給孩子正確的行為示範);接著再帶孩子離開活動場地,抱抱她,此時不需再說教,只要告訴孩子:「媽媽了解你所經歷過的一切,大家也都知道你的害怕與孤獨,我們都能體會。」
其實,處理的方式不難,這樣就足以讓陽光漸漸灑入孩子心中陰暗的小房間。孩子,會走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