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潘楠慕
颶風哈維、艾瑪,加州森林大火,這些天然災害造成嚴重損失,但也湧入許多捐贈和志願者。這些援助對於受災地區的復原非常有幫助,但許多人或許不知道,慷慨行善對自身同樣有益。
許多人可能在做了好事後感到心情舒暢;歷經一天義工活動後,感覺非常放鬆;回想上一回的助人過程時,又產生了幫助更多人的動機。這些感受,其實都有科學依據。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社會流行病學教授河內一郎(Ichiro Kawachi)指出,研究顯示,在社區抗災過程中,社會維繫的重要性,不下於急救包以及醫療用品等物質資源,志願服務能幫助受助者恢復健康,也對提供幫助者的健康有益。
威斯康辛大學健康心理中心(Center for Healthy Minds a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創始人、神經科學家戴維森(Richard Davidson)博士一直在研究同情和善意等積極情緒對大腦的影響。他表示,在進行慷慨的活動時,大腦的表現與進行享樂活動時是不一樣的。依據Goodnet.org組織報導,行善有助身心健康,共有以下七大科學證據:
1.行善可以紓緩壓力
一項研究志願者和高血壓之間關係的研究發現,回饋行為對於減輕壓力有顯著影響。每周從事義工活動約四小時,四年後出現高血壓症狀的機率,比沒有參與義工活動者減少約百分之四十。另外的研究也發現,樂善好施的人,皮質醇(又稱壓力荷爾蒙)會較低。
2.做善事能延年益壽
水牛城大學的研究顯示,施予、無私與過早死亡的風險之間有關聯;樂意協助朋友、親人者(包括跑腿、照顧小孩),較少面臨高壓力狀況,從而降低早逝的機會。
3.讓生命更美好
做好事之後的滿足感,被稱為「行善欣慰」。科學證實這種情況下,大腦中負責快樂感受的區域會開始分泌安多酚(endorphin),使人產生愉悅感。不僅如此,做好事也常能產生成就感,並使人更加謙卑。
4.行善可使工作更愉快
威斯康辛大學的研究指出,利他主義者在工作場合比較投入,也較不容易辭職。此外,調查結果發現,在職場上,把幫助別人視為要務的調查對象,在多年後認為生活愉快的比率較高。
5.提升心理健康
BMC公共衛生期刊彙整多項研究的結論發現,從事志工活動有益心理健康。除了產生成就感和平靜,也可大幅減少沮喪的程度。另外,當表現出慷慨、同情心時,也更容易讓人與人之間產生同為一體的感受,較不易感到孤獨。
6.做好事帶來幸福
河濱加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盧波孟斯基(Sonja Lyubomirsky)表示:「做好事的人,會隨著時間經過愈來愈快樂。」她從事相關研究二十年,發現每周行善可以帶來幸福感。此外,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員波斯特(Stephen Post)也指出,當我們自願付出時,獲得的滿足感和自我實現感,能夠顯著提升心理健康。
7.行善後會產生繼續 做好事的動機
《心理學》(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的一篇研究指出,我們為自己做事情時,積極情感的體驗較為短暫,但幫助他人時,積極情感的體驗能夠一直延續下去。與接受幫助相比,提供別人協助時,往往容易產生無私感,從而自我激勵持續行善。
公益創業
為社會奉獻也能賺錢
公益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企業家的任務是解決困擾社會的問題,但這種利他主義並不代表這些企業必須是非牟利的慈善機構。這種概念源自十九世紀的歐美先進國家,隨著社會進步,價值觀日趨多元,對於成功的標準也從創造財富擴大為對社會提供服務的能力
這這種潮流帶動下,公益事業漸受重視,也不斷出現這種性質的組織。這種企業形態有別於傳統的慈善事業,而是在社會組織、企業或非盈利組織的經營過程中,以不偏離公益性為前提,透過商業手段來增加組織的資源和能力,以擴大從事公益服務。
以美國的「公司快速啟動法案」(Jumpstart Our Business Startups Act,JOBS Act)為例,這個法案採取新的投資法規,整合傳統投資模式,幫助公益創業者更容易籌措資金。公益創業競賽獲勝者薩達納(Chirag Sadana)便是成功典範,他努力為自己的盈利性社會企業America Smiles吸引資金,為低收入家庭的兒童提供牙科護理服務。
公益創業不是一個新概念,但二○○八年金融海嘯重創全球界經濟後,卻促成社會企業蓬勃發展。許多人發現,要解決社會問題,扶助弱勢族群,不能只仰賴政府或是過去的慈善模式。這種思惟使公益創業興起,投入這種運動者,不僅能夠獲得創業的成就,還可負擔社會責任。
現階段已有許多成功的公益創業,也證明行善不僅限於持續地非營利付出,也能與永續經營的商業模式並存。此外,這些公益創業的領域廣泛,涵蓋諸多社會議題,包括教育機會、兒童福利、環境保育,透過這種新的商業模式,為社會帶來正向改變。
貧童教育
矽谷富豪慷慨捐輸
矽谷科技產業有許多富豪樂於行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臉書執行長祖克柏都大力支持慈善事業。他們在事業成功之餘,紛紛投身公益,關注許多議題。
近來,蓋茲和祖克柏的目標之一是教育領域。據富比世雜誌報導,矽谷近來盛行的教育理論是「個人化學習」,透過科技的輔助,讓每個學生依據自己的步調學習。
另一方面,蓋茲和祖克伯也都支持相反的論點,也就是依據每個國家的固定標準,鼓勵學生追求課業方面的進展。
橋梁國際學院(Bridge International Academies)便負責經營這類學校,且已獲得蓋茲和祖克柏所屬慈善基金的捐助,讓學院旗下的肯亞、烏干達等國家數百所學校的學生只需支付極低學費即可接受教育。目前,學院經營的範圍更擴及奈及利亞、印度和賴比瑞亞。
橋梁國際學院的宗旨是為公眾提供低成本、高品質的教育,聘雇當地教師,透過數位化的預錄課程教導學生。學院至今獲得的捐款,已超過一億美元,除了來自蓋茲、祖克柏,也獲得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的贊助。
儘管這種制式化教育引發些許爭議,認為有違個人化學習潮流;此外,批評者也指出,橋梁國際學院的學校學費不高,但需另外收取家教、午餐費用,可能構成經濟方面的障礙,影響學生受教。
這些學校的教師資格參差不齊,衛生水準不一,也引發關切。去年底時,烏干達當局便在這些疑慮下,要求學校關閉。
蓋茲和祖克柏資助橋梁國際學院,重點已非個人化學習,而是擴大貧窮兒童受教育的機會。據統計,二○二二年時將有四百一十萬名兒童可透過這個體系接受教育,更有機會脫離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