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冲與羅漢

文/秋禾 |2017.11.13
2064觀看次
字級
日本京都石峰寺有伊藤若冲的五百羅漢像,散聚在低矮的山坡竹林間。圖/秋禾

文/秋禾

去日本京都,跟計程車司機說我們要去石峰寺。司機不懂,只好將《古寺巡禮》一書翻出,讓他將住址打進導航板,才得前進。

司機問去石峰寺做什麼? 我說,去看五百羅漢。五百羅漢?他說京都到處都是五百羅漢喔!嗯……可是,我們想看的是若冲的五百羅漢哪!

江戶時代的伊藤若冲,是日本近世最偉大的畫家之一。看過他寫實兼想像,燦爛精緻無比的《動植彩繪》連作,沒有人不驚嘆。雖然如此,若冲在一八○○年故世之後,卻被埋沒百餘年。直到一九五○年代,美國收藏家普萊斯偶然在紐約的古董店發現若冲遺作,大受感動,開始收購。一度外遊的若冲作品,二十世紀末再度受到日本重視。上野國立美術館轟動一時的「若冲展」,是拿號碼牌都擠不進去的熱況。

雖然如此,石峰寺的若冲五百羅漢,顯然還少人知道。穿過平常人家的小街小道,最後遁入一條窄巷。司機說,車子進不去了,請您們自行上坡吧! 我們只好下車,爬上陡狹的坡道和石階,終於見到了石峰寺。

跨入古樸的棗紅色寺門,走過參道小徑,欲買門票,售票口卻無人煙。仔細一看,守門的阿婆正躲在室內看電腦呢。揮揮手,她才出來收費,順便要我們帶兩把紙扇上山。是天氣熱嗎?我問。呵呵,趕蚊子啦! 阿婆笑道。半信半疑走向陰暗的山道,果然飛蚊來襲,急忙揮扇迎敵,一邊留意腳下土石,十分狼狽。

石雕的五百羅漢,就散聚在低矮的山坡竹林間,各有臉像,各有姿態,或坐或臥或沉思或微笑,無一相同。經過時光和雨雪的洗禮,風化的羅漢們一點都不光鮮,有的頭上布滿青苔,有的懷中長出小草,卻掩不住他們謙沖樸拙的表情和不染塵俗的雅趣。

羅漢,原是聆聽釋迦牟尼的說法,了悟得道的聖者。佛陀涅槃後,結集教法的聖者也被泛稱「五百羅漢」,受到尊崇。中國自宋元時代多有羅漢的繪畫雕刻,傳至日本,江戶時期信仰尤其深厚,日本各地紛紛製作羅漢群像。石峰寺的羅漢像,是若冲在此隱居後,手繪底稿,再由寺方委託石匠,費十餘年雕刻而成。據說當初有一千尊以上,留存至今只剩五百餘尊,成為名副其實的「五百羅漢」了。

一七一六年在京都錦小路市場出生的伊藤若冲,原是青果店長男,二十三歲繼承父業,謹守本分。一直到四十歲,若冲才將家業讓給弟弟,全心投注熱衷的畫事。此後,若冲博得畫名,曾經製作諸多寺院的壁畫。

一七八八年京都大火,不幸將若冲的住家燒毀。從此,他隱居石峰寺的古庵,自稱「斗米翁」,以一張畫交換一斗米過活,直到十餘年後以八十五歲高齡辭世,就葬於石峰寺的墓地。

石峰寺的五百羅漢,不給人嚴肅威畏感,只覺親近可愛。雖然遊客不多,還是有不少硬幣被擱在羅漢像上,留下祝禱的痕跡。我也掏出數枚銅板,選了一尊憨厚的羅漢像,置其懷中,為家人祈福。下山前,再到若冲墓前憑弔一會兒。林列在一般墓園裡的若冲墓,並無特別豪華,只有供花兩束,旁立一枝高大的石雕筆,上有江戶末期的書法家撰弔文,稱為「筆塚」。

隱身在京都巷弄裡的石峰寺,除了擾人的蚊蟲之外,可是安靜清幽。五百羅漢像就如反璞歸真的若冲,不炫不顯,超然遺世。比起人山人海的神社寺院,石峰寺或許蕭索,然其神聖悠遠,卻長留我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