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壓與高工時,讓許多工作者成責任制。
圖/建築協會
日前,行政院長賴清德主持一例一休修法版本,內容涵蓋鬆綁七休一、加班核實計算、放寬工時上限、特休假遞延、輪班間隔等,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表示,修法不是只有給雇主彈性,也給勞工更多彈性,「給予勞工彈性也是福利的一部分」。而究竟上班族的工時現況為何?是否隱藏著加班黑數?
一例一休將加班時數上限從四十六小時提高至五十四小時,是否對上班族造成衝擊?根據調查指出,七成五受訪上班族表示將受到影響,擔心身心過度負荷、每工時拉長及休假日被迫加班。有八成六因為無法忍受超長工時環境而萌生離職念頭,換取更友善的職場環境。
根據交叉分析結果顯示,以「媒體出版業」加班時數最長,平均每周達十六小時,遠遠超過勞基法目前規範。其次則是「資訊科技業」,每周加班時數長達十三小時。台灣媒體從業人員,長期處於「雙高一低」狀態:高壓、高工時、低薪,媒體工作者的責任感更被無限上綱成責任制。而台灣科技人才實力雖然聞名世界,但背後隱藏的是超長工時及高壓環境,以致於科技菁英選擇急流湧退,在存夠退休金後,決定提早離開血汗職場。
教育訓練講師萬躍然表示,「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幾乎已成職場潛規則,但不論是自願加班或隱形工時,都是就業市場扭曲下的產物。而更值得關注的是,在家工作的隱形工時每周長達近十個小時,成了無法被計算的黑數,意味著勞工即使下班了,也無法得到應有的休假。
萬躍然補充,從近幾年勞基法的修法痕跡,可以看出政府照顧勞工的心意,包括限縮工時、實施一例一休、調高加班費核算基準等,希望透過箝制方式,讓勞方得以充份休息,打造更健康友善的工作環境。不過,也因為一例一休的彈性不足,影響了勞資雙方長期以來的互信基礎及合作默契,以致於自今年一月實施以來修法聲浪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