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工匠香火 對應常民美學

李碧華 |2017.10.23
2557觀看次
字級
隱隱的木頭味、溫暖的光影、窗外綠蔭生姿鳥叫蟲鳴……,這兒是一戶真實的常民藝文間,「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結合繁複漆藝與實用價值的生活器皿,創作出大溪木藝界從未斷過香火的工藝精品。 圖/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提供
館長陳倩慧竹北國小、竹北國中、新竹女中、輔仁大學、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畢業,經歷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科員、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科長、桃園縣政府文化局科長等職。 圖/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提供
極簡現代 ● 梁正大 明式家具入手,運用本身平面設計的經歷背景,與老木工家具師父共同合作古董家具系列。設計性強烈,木材則以台灣一級木為主要用材,創作極簡現代,呈現茶案上的絕美風景。 圖/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提供

文/記者李碧華

隱隱的木頭味、溫暖的光影、窗外綠蔭生姿鳥叫蟲鳴……,這兒是一戶真實的常民藝文間,「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結合繁複漆藝與實用價值的生活器皿,創作出大溪木藝界從未斷過香火的工藝精品。

曾為大溪分局長宿舍,如今定位為「工藝沙龍」、「空間X品牌策展」等交流空間。踏入玄關遇見漆樹,行至客廳兼作坊空間、領會「漆間」師傅為家具塗裝天然漆的氣氛,續至起居室、感受從食器到花器等各式漆器融入當代日常的樣貌,再至書房與工作檯、理解當代漆藝工作者創新、打磨生活漆器的具體內容,終至廚房,實地體驗生活漆器的特性與保養,讓參觀者發現生活漆器的可能性與現代性。

大溪有上百家家具店延續工藝香火,其中數家漆間師傅固守專業本位,透過創意設計和傳統木藝互相結合。本月以「木人茶趣展」引發茶家具與道具的奇思妙想,收納自如的行動茶桌、親子同樂的兒童茶桌,還有融合木材與金屬的一體茶桌一一對應多種常民美學與茶家具的新探索,這久別重逢,反映出台灣豐富的文化多元,由木工、漆工與鑿花工三組手工藝匠協力完成,讓人一飽眼福。

【館長的話】

蘊藏於 大溪的珍貴

館長陳倩慧竹北國小、竹北國中、新竹女中、輔仁大學、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畢業,經歷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科員、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科長、桃園縣政府文化局科長等職。

陳倩慧說,走訪大溪,處處可發現兩百餘年的歷史縮影。木器行林立的和平路、康莊路、信義路、員林路,藏著在地口味的中央路百年市集,體現日常生活的中山路、中正路、后尾巷,遍布各處的清代寺廟、古厝、街屋、日治時期武德殿與警察宿舍群以及環繞老城區的大漢溪、百年古道等自然人文地景。

這些蘊藏於大溪的珍貴資產,是在地人共同守護與耕耘的目標,見證大溪曾是台灣木藝產業發展重鎮,顯現大溪是一座富含在地故事的博物館。

茶案上的絕美風景

桌子奇思妙想

和諧對話 ● 楊博欽

對細木工藝及實木家具有熱情與執著,為現代居家空間注入不同以往的美學元素,營造人、空間和家具間的和諧對話。選用銅與藤編等原始素材點綴呈現,讓家具不再只是單純的使用器具,也能夠是賞心悅目裝飾DECO的物件。

極簡現代 ● 梁正大

明式家具入手,運用本身平面設計的經歷背景,與老木工家具師父共同合作古董家具系列。設計性強烈,木材則以台灣一級木為主要用材,創作極簡現代,呈現茶案上的絕美風景。

椅子跳躍思考

靜靜凝視

木材的紋理

木工職人 ● 郭子榮

迷你版的桌椅好可愛,融合了美學、文化與資源再生。常民美學綻放業餘嗜好,新舊合一的完美茶器,將傳統工藝與喝茶文化轉化為生活流行風尚,給予茶鄉一片芬芳。

延續傳統 ● 貝馬丁

作品靈感大多來自於大自然常見的種子、貝殼、化石和果實……等,延續英國傳統的直接雕刻,同時也在尋找新的技巧。不斷嘗試不同材質構成出無限的可能。以西方文化的思維融入現今環境的省思,轉化成獨特的創作風格。

生活想像 ● 鄭力元

靜靜的凝視著木材的紋理及姿態,那是生命和時間所留下的痕跡,似乎能感受樹木和森林之間的連結,嘗試著運用這些元素將其製作成家具,連結對於生活的感受與想像。

看山手作 ● 范揚武

「看山手作」根源於北埔,這座以東方美人茶著稱的山城,有茶園、田園、山巒丘陵地之美,有金廣福開墾的歷史人文之盛,讓原木與茶香成了生活風景,也成了「看山手作」的底蘊。

傳承三代 ● 姚世豪

傳承三代的木工技藝,依循傳統榫接工法,不斷自我挑戰,持續創新,提供量身訂製服務。以愛為出發點,讓人實際感受木頭帶來的質感與溫度,創造木藝新生活美學。

女俠愛木藝 ● 黃裕凰

從原始天然的木頭變成虔誠供奉的神桌椅,注重各個細節,創作者舉起的不只是與體重相當的木頭,更是執著的理念;做的不只是一般普通的神桌椅,更是堅持的信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