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高雄訊】據統計,全台類風溼性關節炎盛行率千分之四至五,約九萬二千至十一萬五千名患者。不少患者擔心氣候潮溼關節炎加劇,盡量維持環境乾燥,或是擔心氣溫變冷、吃火鍋湯底高普林會更疼痛。醫師指出,這些說法尚缺乏明確證據,比起冷和風,近期新研究指出,颱風來臨和季節改變造成氣壓降低,反而較明顯。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溼內科主任蔡文展說,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會引起全身關節腫脹疼痛及損壞,致病原因不明,女性可能因荷爾蒙變化影響,好發於四十歲以上中年女性,約為男性的三倍。
蔡文展表示,不少患者憂心關節炎症狀加劇,每逢氣溫變冷或夏季炎熱時,不敢吹風或打開電風扇直吹手腳關節,害怕愈吹愈痛;但根據近期國外研究顯示,大大顛覆患者舊觀念。
身體產生尿酸 都比飲食還多
蔡文展解釋,國外研究針對關節炎受試者,將患者分配於相對溼度百分之二十、四十和六十及不同風量強度的房間,發現這些外在環境因子對患者的症狀影響並不大,反而當患者處於氣壓低的房間時,關節會形成腫脹。
有些患者飲食則斤斤計較,不敢大喝火鍋湯底,憂心湯底反覆熬煮火鍋料導致的高普林,會使關節炎症狀加重。但蔡文展說,目前相關研究皆無證實高普林與關節炎的關聯性,甚至認為影響不大,比起飲食,身體會自行產生尿酸,都比飲食含有的普林多出許多,除非患者突然暴飲暴食失去控制,規律服藥治療才能化解關節腫痛不適。
類風溼關節炎 黃金期3個月
蔡文展說,一般民眾若發生關節痛,通常會先想到骨科、復健科,或是去按摩、推拿,最新研究發現,患者從出現症狀到確診、治療,平均花了將近十二個月。他強調,早期診斷及治療是防止類風溼性關節炎病情惡化的關鍵。
以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來說,蔡文展表示,不少患者會產生共病,常見心血管病變和乾燥症,曾有患者經常感到眼睛乾澀、無法分泌唾液,久而久之造成蛀牙、失去味蕾食之無味,味覺喪失甜、酸味,僅能嘗出苦味胃口變差。
患者從牙科、眼科轉診,經診斷才發現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他強調,當感到早晨起床身體僵硬、關節紅腫熱痛且具對稱性,症狀持續超過六周,應及早至風溼免疫科就診,用藥治療黃金期於三個月內,可有效避免惡化,延遲治療將更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