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觀

文/星雲大師 |2017.09.20
994觀看次
字級

文/星雲大師

我們需要靠飲食來維持生命,但有時候因為飲食出了毛病,病從口入,時間久了,引發為慢性疾病,嚴重的還會喪失性命。其實很多疾病的產生,常是個人飲食觀念的不正確,所以佛教倡導以「食存五觀」來對治、調理。佛教的飲食觀有五種涵義:

第一、受用飲食,當如服藥:飲食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維持身體的健康。但是現代人習慣挑肥揀瘦,使得文明病猖獗。所以我們吃東西不一定要貪圖美味,應該把它當成如服藥健身一般。

第二、美味增減,好惡平等:很多人常因食物不合口味,就隨意丟棄、浪費。禪門裡講求「吃現成飯當知來處不易」,除了是對供養者的一份感恩之外,更是要我們養成知足惜福的習慣。我們應該學習弘一大師的「鹹、淡有味」,對於喜歡、不喜歡的都要以平等心來接受。

第三、除饑除渴,藉假修真:我們的身體是由四大、五蘊和合而成,如果沒有飲食的輔助調理,很容易因饑渴而生病。身體雖然是會生病、會老化死亡的臭皮囊,但我們也要藉假修真,把握短暫的生命,來完成個人的理想或道業。

第四、如蜂採華,不損色香:現代人為了滿足口腹,不斷大量的蓄養和違法栽植,不但讓動物痛苦,對環境也造成了傷害。《佛遺教經》云:「如蜂採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對於飲食,我們也要像蜜蜂採蜜一樣,對生存的這個世界不可損傷太多,否則最後受害的還是自己。

第五、知量知時,遠離貪著:現在市面上很多餐館或飲食包裝,都強調「吃到飽」、「加大量」。此外,除了正餐,各種消夜零食也誘人垂涎三尺。對食物貪著的後果,就是瘦身館、減肥中心的四處林立。因此,遠離貪念、定時定量,才是最不花錢受罪的健康之道。

飲食能提供我們身體所需的養分,而穩定的情緒,則對人體臟腑氣血能起良好的影響。唐朝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說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喜怒不除、聲色不去、滋味不絕、神慮精散」。有正確的飲食觀,並時時保持寧靜平和、歡喜自在的心情,相信定能擁有健康的身體。

第一、受用飲食,當如服藥。

第二、美味增減,好惡平等。

第三、除饑除渴,藉假修真。

第四、如蜂採華,不損色香。

第五、知量知時,遠離貪著。

──摘自《星雲法語》第十冊 p.207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